“在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目标的当下,新质生产力背景下的大数据、人工智能、新能源、新材料乃至未来产业等新兴产业的发展,对于信用服务业创新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日,远东资信评估有限公司(下称“远东资信”)副董事长潘成龙在接受上海证券报记者专访时表示。
从金融机构、政府部门、中央企业,再到信用评级行业,跨领域、多视角的从业经历让潘成龙对于信用服务业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在他看来,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不仅为信用服务业更好赋能各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机遇,也成为引领信用服务业创新发展的重要动力。
“可以说,过往的从业经历让我深刻理解了‘金融为何服务实体经济’的命题,而在评级行业的工作则让我专注于探索‘金融如何更高效、更精准地服务实体经济’的路径。”潘成龙说。
重新定义“信用”
作为我国首家社会化的专业资信评估机构,1988年成立的远东资信开辟了信用评级领域多个第一和多项创新。其中,在债券信用方面,该公司完成了我国首单企业债评级、首单上市公司可转债评级、首单资本市场主体评级、首单证券公司债券评级等多项首单和创新。
但在潘成龙看来,信用评级仅仅作为对企业、金融机构等经济主体进行偿债能力及意愿等综合评价的机构定位,是远远不够的。
在加入远东资信之前,潘成龙曾在国家开发银行、河北雄安新区管委会、中国雄安集团等多地工作,跨越金融、政府、企业的从业经验,让他对于金融助力实体经济发展有着更全面的视角。
对于如今身份的转变,潘成龙表示:信用评级机构与银行一样,仍是在金融市场范畴内,着眼点在于统筹发展和安全;但若放在更宏观的金融视角来思考信用问题,情况又有所不同。
“银行的风险视角不可避免地会带有其业务偏好和风控文化的烙印,而评级机构需要站在整个资本市场的全局高度,综合考量债券、信贷、非标等多渠道融资工具的风险,平衡发行人融资需求与投资者保护之间的关系。这种视角更宏观、更多元,要求我们具备更强的跨界整合和分析能力。”潘成龙坦言,正是基于这一全新视角的变化,他认为信用评级行业在服务创新型企业的信用评价体系建设等方面,还有很多的创新空间。
向看重“未来信用”转变
“信用服务业提供的高质量信用服务,是新质生产力要素高质量、高效整合不可或缺的推动力量。”在潘成龙看来,信用可以成为要素资源配置的“粘合剂”与“催化剂”,在培育新质生产力方面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
“在传统生产力发展背景下,信用服务体系主要服务于规模化、标准化、有形化发展的实业经济,信用评估注重考察受评对象的抵押物、历史财务数据、静态信用记录等方面,已难以全面、公允地反映科技型、创新型企业的核心价值与风险。”潘成龙表示。
而在新质生产力推动的数字经济等新业态、新模式探索中,越来越多企业的核心要素是以无形资产为主,更加注重企业的研发投入强度、核心专利价值、技术壁垒、团队背景、市场成长空间等预示未来现金流和盈利水平的指标。
“正是基于以上转变,信用服务业需要充分认知、发掘各类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无形资产的信用价值,在尊重此类企业研发投入强度较大、无形资产价值评估复杂、技术创新环境复杂多变、具备高成长潜质等特点的基础上,重视传统信用评估维度的拓展和创新,从重视‘历史信用’向看重‘未来信用’转变。”他坦言,这是信用服务业创新发展的重要机遇,也对行业能力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
为探索金融服务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路径,远东资信陆续发布了《科技型企业信用评级方法与模型》《股权投资机构信用评级方法与模型》《科技创新债券信用评级方法》等系列相关评级技术文件,努力为金融和信用服务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搭建评级技术基础。
多维度助力新型科创企业发展
今年5月,中国人民银行与中国证监会联合发布《关于支持发行科技创新债券有关事宜的公告》,明确要求信用评级机构可根据股权投资机构、科技型企业及科技创新业务的特点,打破传统以资产、规模为重心的评级思路,合理设计专门的评级方法和评级符号,提高评级的前瞻性和区分度。
在潘成龙看来,信用评级体系的创新除了从产品、技术、资产等维度着力外,在对于科技创新属性的评价方面,仍有很大的创新空间,对于“硬科技”创新企业尤为如此。
基于此,远东资信针对科技型企业具有的轻资产、高成长、高不确定性与高风险特征,推出《科技型企业信用评级方法与模型》,更加聚焦企业的研发投入强度与成果转化效率、管理团队稳定性与研发人才储备、科技型产品和服务在产业链中的战略重要性、企业未来成长性预期与技术迭代风险等。
远东资信还首创了“股权信用”理念,通过对产业引导基金股权信用的培育和评价,引导更多LP参与产业投资,培育新质生产力和新兴产业。
除了创新评价体系外,远东资信也在加大技术研发应用,成为信用服务业培育新质生产力的践行者。
“信用评级、征信、信用咨询等各类信用服务业机构,需要在监管部门的支持和指导下,审慎依托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现代数字技术,通过线下信用服务人才与线上机器作业的高效分工和协同,推动传统信用服务的技术模式、业务模式创新转型,进而增强信用风险甄别、预警能力,提升信用服务业促进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能级。”潘成龙表示。
他同时提醒,当前信用服务在支持新质生产力发展时,仍面临信息不对称加剧、风险定价模型相对滞后、数据合规与共享、国际接轨与认可度等诸多挑战。面对数字科技快速迭代的趋势与国际信用评级的最新理念和标准,信用评级机构仍要坚守独立性、客观性与公正性原则,以长期主义精神扎根综合信用服务行业,积极助力国家提升信用评级国际话语权。
“随着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我国信用产业完全有机会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信用评级道路。”对于信用服务业的发展前景,潘成龙充满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