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科技日报,记者10日从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获悉,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CRAFT)项目日前取得重要进展——环向场磁体线圈盒研制成功并在安徽省合肥市交付。
环向场线圈盒是环向场磁体的主体承力结构部件,是磁体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用于保护环向场线圈绕组并支撑与固定着极向场磁体等其他超导磁体。环向场线圈盒由超低温奥氏体不锈钢316LN和316LMn材料构成,该部件外形尺寸21米×12米,重400吨,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环向场磁体线圈盒,整体尺寸是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同类部件的1.2倍以上,重量约为其两倍。
从研发到完成制造,项目团队历时5年多时间,攻克了多项关键技术难题。环向场线圈盒的成功交付,是聚变能源商业化迈出的重要一步。相关技术还可应用于航空航天、能源装备、船舶海工等领域。
据每日经济新闻报道,可控核聚变被视为人类的终极能源,若一旦实现正增益,则可源源不断获得几近于免费的清洁电力,具备较高战略价值。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建刚表示:“核聚变点亮的第一盏灯,一定要在中国。”
根据2025年7月FIA(聚变工业协会)发布的《2025年全球聚变行业》报告,过去5年全球聚变行业呈爆发式增长,总投资额从2021年的19亿美元飙升至2025年的97亿美元。
国内民营资本、央企、国家大基金、地方国资、早期投资机构等纷纷入局。国内积极布局核聚变赛道时,全球核聚变投资也正在加速。
据悉,AI(人工智能)巨头纷纷对聚变能进行布局。2023年5月,由OpenAI创始人SamAltman支持的Helion承诺在2028年之前开始通过核聚变发电,并在一年之后为微软提供目标为至少50兆瓦的发电量,否则将支付罚金。
2025年6月,美国CFS公司宣布已与谷歌达成创纪录协议,将在2030年代初从首座商业聚变电厂ARC向谷歌供应200MW电力。
2025年9月,美国CFS公司与意大利能源巨头埃尼集团签署了一份金额超过10亿美元的ARC电站的售电协议。
技术路线的多元探索则让这场“圣杯竞赛”更具看点。据《2025年全球聚变产业报告》,目前全球51家主要聚变公司中,25家采用磁约束路线,占比49%,其次是惯性约束。目前,两类技术均进入工程验证阶段,磁约束聚焦稳态运行,惯性约束发力点火效率,共同推动聚变能从实验室走向工程化。
FIA调查显示,2030年代被行业普遍视为聚变商业化关键期。45家受访公司中,35家预计在2030~2035年开始运营具有净能量增益的商业示范电站。这也意味着,聚变技术已跻身具备近期商业化潜力的新兴能源技术之列,聚变行业正迈入决定其发展的关键十年。
每日经济新闻综合科技日报、每日经济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