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5-10-11 22:07:59 股吧网页版
渤海人寿困局:高管断层、业绩崩塌与股权泥潭深陷
来源:理财周刊-财事汇

  作为首家总部落户天津自贸区的人身险公司,渤海人寿自2014年成立以来,从早期短暂的盈利“假象”,迅速滑入高管治理混乱、业绩持续巨亏、股权纠纷不断的深渊。

  尽管公司试图通过人事调整、股权优化等方式缓解危机,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多重负面问题相互交织,早已形成难以破局的恶性循环。

  高管团队:老龄化严重,关键岗位长期空缺

  渤海人寿的高管治理问题堪称行业反面典型,核心矛盾集中在“老龄化超期任职”与“关键岗位长期空缺”两大痛点,且持续多年未能得到解决。

  从高管年龄结构来看,公司长期存在“超龄服役”现象。根据2023年四季度偿付能力报告披露,时任董事长吕英博出生于1961年,截至卸任时已64岁,远超企业高管常规退休年龄;副董事长闻安民63岁、董事尹宏海65岁、监事长苏丽65岁,均超过或接近60岁的行业常规退休线。高龄高管团队不仅可能导致决策效率低下、对行业新趋势敏感度不足,更反映出公司内部人才储备的严重断层——连符合年龄要求的继任者都无法选出,只能依赖超龄高管“勉强支撑”。

  更严重的是,关键管理岗位长期处于空缺状态。自2020年二季度原总经理马昕卸任后,渤海人寿总经理一职便陷入“真空”,长达四年时间里,只能由董事长吕英博兼任临时负责人。“一人多职”的模式不仅违反了公司治理中“权责分离”的基本准则,更导致日常经营决策缺乏制衡,容易滋生管理漏洞。

  截至2025年市场化选聘前,公司官网披露的高管团队仅6人,涵盖副总经理、财务总监、合规负责人等基础岗位,且仅有1名副总经理(燕伟)在岗,面对寿险业务涉及的渠道管理、战略规划、资本运营等复杂板块,根本无法形成有效的管理覆盖。

  2025年启动的市场化选聘与董事长更迭,看似是“换血”动作,实则难掩此前治理的积弊。新任董事长寇江华虽有监管与国资背景,但公司高管团队“老龄化”“断层”的根源并未消除——此前超龄高管长期任职导致的内部人才培养机制失效、年轻管理者难以晋升的问题,并非一次人事调整就能解决;而面向社会招聘的副总经理岗位,对候选人要求严苛(如15年保险从业经验、国企高管经历等),在公司负面舆情缠身的背景下,能否吸引到合格人才存疑,即便成功招聘,外部人员与公司现有团队的磨合、对内部问题的把控能力,也面临巨大不确定性。

  经营业绩:从短期盈利到持续巨亏,偿付能力逼近红线

  渤海人寿的业绩表现,是典型的“出道即巅峰”后迅速崩塌,且亏损规模不断扩大,偿付能力持续恶化。

  成立初期的短暂盈利更像是“昙花一现”,且依赖于早期政策红利与股东资源,不具备可持续性。2015年(成立次年)公司实现净利润0.81亿元,2016~2017年净利润分别为0.68亿元、2.21亿元,看似打破“七平八盈”规律,实则是借助“海航系”的资源优势,通过激进的业务扩张实现短期收益。

  但从2018年起,随着“海航系”陷入财务危机,公司业绩立刻“原形毕露”,开启持续亏损模式:2018年亏损7.68亿元,2019年亏损扩大至13.95亿元,2020年亏损飙升至27.44亿元,2021年短暂收窄至0.50亿元后,2022-2023年又分别亏损12.02亿元、31.05亿元。

  六年时间里,公司累计亏损超92.64亿元,且2023年亏损额创下成立以来新高,同比增幅达158%,亏损幅度远超行业平均水平,反映出业务结构失衡、成本控制失效、投资收益低迷等深层次问题已积重难返。

  保费收入同样陷入“停滞不前”的困境。2018年保险业务收入回落至80.47亿元,此后几年在78.53亿元至100.21亿元之间波动,2022年勉强突破百亿元后,2023年又回落至95.65亿元,既无法实现稳步增长,也未能形成规模化效应。

  保费规模的波动,本质是公司缺乏核心竞争力产品、渠道拓展能力薄弱的体现——早期依赖“海航系”关联业务支撑的保费,在股东风险暴露后迅速流失,而面向市场的常规业务又无法打开局面,导致收入端持续承压。

  偿付能力的持续恶化,更是将公司推向“风险边缘”。自2021年一季度起,渤海人寿风险综合评级连续11个季度被评为“C类”,属于偿付能力不达标或存在较大风险的类别。

  截至2023年四季度末,公司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仅为58.09%,低于60%的监管红线,主要受经营亏损与投资资产市值下降拖累;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为104.80%,虽高于100%的最低要求,但已处于行业极低水平,且因股票、基金、债权投资计划等资产持仓增加,最低资本增长幅度超过实际资本,未来偿付能力进一步下滑的风险加大。

  更严重的是,公司信息披露“断档”,在市场信任这部分造成了负面影响。自2024年一季度起,渤海人寿已连续六个季度未披露偿付能力报告,最新完整财务数据仍停留在2023年末。尽管公司声称是“为配合股权优化工作、经监管批准暂缓披露”,但这一行为明显违反《保险公司信息披露管理办法》,本质是对经营状况的“遮遮掩掩”——若业绩真有好转,无需通过暂缓披露回避市场关注;而信息不透明,只会加剧投资者、投保人的担忧,甚至可能引发“退保潮”,进一步恶化公司流动性。

  股权问题:质押冻结成常态,司法纠纷不断

  股权混乱是渤海人寿最深层的“毒瘤”,从早期绑定“海航系”埋下隐患,到后期股权质押、冻结、司法变卖频发,早已形成“剪不断、理还乱”的困局。

  2015~2016年,“海航系”旗下渤海租赁通过增资成为第一大股东(持股20%),此后渤海人寿与“海航系”形成深度关联,甚至被质疑通过多笔信托计划向关联企业输送资金,沦为“海航系”的“资金提款机”。随着2020年海航集团陷入财务危机并启动破产重整,渤海人寿也被深度波及,股权问题集中爆发。

  截至2023年四季度末,公司17家股东中,12家股东所持部分或全部股权处于质押或冻结状态,占比超70%;持股5%以上的股东中,仅宁波君安物产(9.05%)、天津天保控股(8.46%,国有法人股)股权状态正常,第一大股东渤海租赁(20%)、广州利迪经贸(9.88%)等核心股东均存在股权质押,部分股东股权甚至被多次冻结,股权结构的稳定性荡然无存。

  除此之外,公司股权司法处置频繁,且屡遭流拍。2025年2月,阿里司法拍卖平台显示,股东山东如意科技集团所持有的渤海人寿0.62%股权(公司最小股东)进入变卖流程,变卖价3424.42万元,较5350.66万元的评估价打六三折。而在此之前,该笔股权已分别于2024年11月、12月两次挂牌拍卖,起拍价从4280.52万元降至3424.42万元,均以流拍告终。

  股权多次流拍的背后,反映了市场对渤海人寿的态度,似乎并不看好——连续巨亏、偿付能力不达标、治理混乱,使得哪怕是低价股权也无人问津,进一步拉低公司整体估值。

  历史股权交易纠纷更是让公司陷入“连带责任”泥潭。2025年6月,渤海人寿因2018年一桩未完成的股权交易被列为被执行人,执行标的近2亿元。当时,创始股东北京中佰龙置业拟转让1.6亿股,“海航系”关联企业上海圣展投资拟转让1.4亿股,接盘方为许昌三昌实业。

  因交易涉及质押股权、监管收紧及“海航系”风险暴露,交易未获批准且股权未过户,但市场推测许昌三昌实业已支付款项。在资金无法收回后,许昌三昌实业提起诉讼,法院裁定北京中佰龙置业返还近2亿元,而渤海人寿因“协助违规操作”被认定承担连带责任,一同被强制执行。这一纠纷不仅加剧了公司的资金压力,更暴露了早年股权管理的混乱——连基本的交易合规性都无法保障,进一步印证公司治理的失效。

  尽管公司声称“在天津国资牵头下推进股权优化”,但从实际进展来看,这一动作更像是“缓兵之计”。股权质押冻结的解套、司法纠纷的厘清、“海航系”残余影响的剥离,每一项都需要大量资金与时间,而在公司持续亏损、市场信心尽失的背景下,股权优化能否落地、落地后能否真正改善治理,均存在极大不确定性。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温馨提示: 1.根据《证券法》规定,禁止编造、传播虚假信息或者误导性信息,扰乱证券市场;2.用户在本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34289898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021-54509966/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