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省级农信机构与国有大行开展的“总对总”合作呈现逐步增多的态势。这不仅是国有大行与地方省级农信机构协同服务区域发展的生动实践,更折射出省级农信机构改革深化背景下,地方金融力量与全国性金融资源深度融合的新趋势。
从过往以国有大行省级分行为主要对接方,到如今省级农商银行、农商联合银行在与国有大行省级分行合作的基础上,进一步与国有大行总部层面直接建立战略合作,这既是农信机构改革成效的直观体现,也为进一步深化农信改革、提升省级农信机构服务能力开拓了新路径。
省级农信机构作为扎根地方、服务基层的金融主力军,其改革进程始终与区域经济发展同频共振。此前,受限于分散化管理、资源整合能力有所欠缺等因素,省级农信机构与国有大行的合作多停留在区域层面,难以充分对接全国性金融机构的综合性资源;而随着各省陆续组建省级农商银行或农商联合银行,农信系统“一盘棋”格局逐步形成——统一的法人治理结构提升了决策效率,集中化的资源调度增强了抗风险能力,专业化的服务体系更精准契合区域产业需求。正是这种改革带来的“质变”,让省级农信机构具备了与国有大行开展“总对总”合作的底气,也为国有大行优质资源精准下沉打下了坚实基础。
从合作实践来看,“银银协同”正成为省级农信机构提升服务水平的重要路径。国有大行在国际化布局、综合化服务、金融科技研发等方面的优势,与省级农信机构深耕地方市场、熟悉区域产业特征、贴近基层金融需求的特点形成精准互补:双方可围绕地方发展核心任务,将国有大行的科技金融、产业金融、跨境金融等资源,与省级农信机构的基层网点网络、本土客群服务经验深度融合,既破解区域发展中金融服务覆盖不足、资源配置不均衡等痛点,也让省级农信机构在合作中同步学习先进的风险管理体系、数字化运营模式与产品创新思路,实现服务能力的“再升级”。这种“以合作促提升”的模式,正是农信改革向纵深推进的题中应有之义——改革不仅是机构整合的“物理变化”,更需通过外部协同激发服务能力的“化学变化”,让省级农信机构在资源共享中进一步夯实服务地方经济的核心竞争力。
进一步深化农信机构改革、提升服务水平,还需以“银银协同”为契机,持续巩固改革成效、拓宽发展空间。一方面,省级农信机构要依托与国有大行的合作,加快补短板、强弱项:在金融科技领域,可借助国有大行的技术积累,完善数字化服务体系,让基层群众享受更便捷的金融服务;在风险管理领域,可学习国有大行的合规管理经验,提升应对复杂市场环境的能力;另一方面,双方的合作需从“框架协议”走向“落地实效”,围绕区域发展重点领域建立常态化沟通机制,将“沪蒙样板”“桂交协同”的经验复制推广,形成更多可借鉴、可复制的合作模式。更重要的是,省级农信机构要始终牢记“立足地方、服务基层”的定位,在与国有大行的合作中保持自身特色,避免同质化发展,真正实现“国有大行引领、地方银行深耕”的协同效应。
未来,随着农信改革进一步推进,期待更多省级农信机构以开放合作的姿态,对接优质金融资源,在服务乡村振兴、支持区域产业升级、助力国家重大战略中展现更大作为,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更多地方金融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