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2025年第三季度(总第110次)例会指出,持续做好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金融服务,充分发挥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作用,进一步打通中小微企业融资的堵点和卡点。
民营经济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银行作为金融服务的主力军,唯有精准破解融资堵点、激活服务效能,才能让金融活水真正浸润民营经济根系。
要让金融活水精准滴灌民营经济,银行需率先畅通机制,破除银企对接过程中的壁垒。民营企业融资是否畅通,不仅取决于资金供给的总量,更依赖于金融服务与企业需求的适配性。长期以来,信息不对称与信贷激励不足,使得企业融资难、银行放贷难。银行应依托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通过政企协同的创新设计,从供需两端实现根本性突破。在信息互通层面,银行要通过开展企业走访活动,形成融资需求与供给能力“两张清单”,将符合条件的企业纳入服务范围,彻底改变以往信贷投放“自上而下单向输出”的偏差;通过常态化对接渠道的构建,实现银企需求的精准匹配。在激励机制层面,银行应通过利率定价优惠与尽职免责的机制,让基层信贷人员敢于“靠前服务”,从制度上打消“惜贷怕贷”的顾虑。
机制畅通之后,科技赋能、重塑小微服务模式成为提升金融服务质效的核心动力。金融科技的深度应用,正在颠覆银行对民营经济的服务模式。民营小微企业普遍存在缺乏传统抵押品、财务规范度不足的特点,曾让银行难以精准评估风险。银行应借助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构建新型风控体系,通过整合企业纳税、社保、供应链流水等多维数据建立精准客户“画像”,实现服务广度与精准度的双重拓展。
金融资源的高效配置,最终要落脚于重点聚焦:锚定高质量发展“主战场”。民营经济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金融对重点领域的精准滴灌。大型银行与中小银行应形成差异化分工:国有大行宜发挥资金与网络优势下沉服务,重点覆盖广大小微企业;城商行、农商行则聚焦本地产业,通过“地缘优势+定制产品”服务县域民营经济。这种分层服务体系,配合再贷款等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既保证了金融资源的普惠性,又提升了服务的精准度。
民营经济充满活力,靠的是政策有温度、金融有力度。当银企对接的障碍被逐步扫清,当科技赋能让服务更精准、分工协作让资源更高效,银行已然成为民营经济成长路上的“同行者”。从化解“贷款难”到助力“活得好”,金融与民营经济的深度融合,不仅能筑牢就业稳定与创新突破的根基,更能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能。
未来,随着政策支持持续加力、金融服务不断升级,民营经济必将在更广阔的舞台上释放活力,书写更多从“生存”到“壮大”的成长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