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财经杭州10月11日电(于青)数字经济浪潮奔涌,以网络文学、网络影视剧、网络游戏为代表的文化“新三样”正在加快出海步伐,中国文化在全球文化舞台中呈现出更多的吸睛亮点与更强的市场竞争力。
“文化+科技”带来了数字技术驱动下的内容生产方式和传播方式变革,“积极推进文化与经济的互促共进”在当下有哪些新实践?
聚焦9月底的杭州,9月25日至29日,第四届全球数字贸易博览会(以下简称“数贸会”)在钱塘江畔举行,专门设立数字文娱展区,集聚218家文化“新三样”参展单位;9月26日至29日,2025中国国际网络文学周(以下简称“网络文学周”)在杭州白马湖畔举办,探讨人工智能技术赋能、网文出海的趋势和挑战。从上述两场先后启幕、同天闭幕的展会活动中,可以窥见文化“新三样”乘“数”出海的生动样貌。
数字技术提供引擎
近年来,数字文化新业态不断涌现,中国文化出海成效显著。据商务部统计,2024年我国文化贸易总额达1.4万亿元,其中网络游戏、网络视听等数字元素富集的贸易领域表现亮眼,规模超3700亿元,占比超过四分之一,增速也显著高于传统贸易。
在网络文学周期间,中国作协发布的《中国网络文学国际传播报告(2025)》显示,当前,中国网络文学海外活跃用户约2亿人,覆盖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2024年海外市场营收达48.15亿元。
“数字技术对网文出海最大的改变是在翻译领域,之前网文翻译全流程都需要通过人工实现,现在转变为由AI完成初翻并辅助审核、人工进行最终校对的模式,实现了倍数级的降本增效。”中文在线首席执行官杨锐志说,AI也在改变动态漫的生产工作流,技术进步将加快推动AI生成文娱内容的发展。

图为第四届全球数字贸易博览会的数字文娱展区(于青摄)
华策影视自主研发“有风”“国色”大模型,让剧本创作、本地化翻译效率提升50%以上;阜博集团运用VideoDNA技术,为全球数字内容构建保护网,下架盗版内容过亿条……走进数贸会的数字文娱展区,映入眼帘的是以华策集团、阜博集团和浙江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三家代表性企业为参展主体的“文化‘新三样’出海新力量”组合展台。
知识产权保护是文化“新三样”出海的必答题。阜博集团展台工作人员介绍,其自主研发的“影视基因”指纹核心专利技术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拥有全球最大的影视音乐内容指纹库,已成为影视数字版权保护领域的行业事实技术标准。
在数贸会“数字文娱群英会‘智辩 123’”活动上,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副院长赵瑜佩介绍,网游领域AI在美术创作、剧情生成、玩法设计等环节的应用不仅提升了开发效率,也增强了产品的本土化适应能力。
政策支持牵引方向
从国家到地方相关政策的出台,为文化“新三样”坚定出海信心鼓起了“数字风帆”。
2025年4月,商务部印发《关于加快推进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工作方案》,明确提出“发展游戏出海业务,布局从IP打造到游戏制作、发行、海外运营的整个产业链布局”。
中国音像与数字出版协会游戏出版工作委员会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2024年,中国自主研发游戏在海外市场的实际销售收入为185.57亿美元,同比增长13.39%;2025年上半年,我国自主研发游戏海外收入达95.01亿美元,同比增长超11%。

图为2025中国国际网络文学周期间的文化“新三样”展板(新华社记者余俊杰摄)
在网络文学周的网络文学出海洽谈会暨IP直通车活动上,杭州高新区(滨江)发布推动文化“新三样”出海“改革10条”和推动文化“新三样”发展“政策40条”(征求意见稿),以“政策+服务+改革”组合拳,加快形成文化出海的全产业链,助力更多文化“新三样”企业、平台发展壮大。
产业生态集聚资源
产业生态所提供的研发环境、测试场景与资源对接等服务,也是数字技术突破、数字文化蓬勃发展的关键支撑。
在数贸会数字文娱展区的产业活动区,轩晔科技联合国家(杭州)短视频基地AI生产实验车间运营中心首次演示“Deep Emotion”AI影视大模型——该模型能够对网剧进行“换脸、换声、换口型、换语言”的全流程“AI四换”,可将网剧制作周期缩短80%以上。
“我们希望通过AI技术,特别是AI角色重建(换脸)影视垂类大模型和AI视频4k/8K生成大模型助力中国文化出海,让更多优质的影视内容和中国故事能高效、高质量在海外传播,积极探索中国文化产品出海新路径。”轩晔科技董事长许博宇说。
国家(杭州)短视频基地AI生产实验车间运营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实验车间孵化了“求索映社”AI短视频联盟,链接全国100多家优质内容创作团队。运营中心已入驻轩晔科技、傲雪睿视等一批大视听技术研发平台型企业、大视听技术装备型企业等。未来将在内容共创、技术共享、场景融合等方面,更好帮助文化“新三样”出海。

图为2025第四届全球数字贸易博览会会场场馆(于青摄)
“文化‘新三样’的出海成功反映了数字时代文化传播的新特点和新规律。它们以数字化、网络化的形式,通过共享、共鸣、共通的实践路径,打破了传统文化传播的时空限制。”赵瑜佩认为,随着数字技术深度发展,文化“新三样”出海正在经历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的转变,技术创新将继续推动产业发展,AI技术将从翻译、创作工具向全链路生产力演进。(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