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1日,由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深圳)可持续发展与海洋经济研究所与广东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联合编制的《全球海洋城市竞争力指数报告(2025)》(以下简称“报告”)在深圳正式发布。
根据报告,伦敦、新加坡、纽约凭借其综合优势稳居第一梯队,成为全球海洋发展的标杆。中国城市方面,上海、香港同样跻身第一梯队,分别居全球第4位、第6位;深圳(第11位)、广州(第14位)、青岛(第16位)等则是第二梯队的核心力量。
在今年的全球创新指数(GII)世界百强创新集群排名中,来自粤港澳大湾区的“深圳—香港—广州”集群,跃居全球创新集群之首。“深港穗”在海洋经济方面是否可形成错位协同与联动合作?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深圳)前海分院副院长、可持续发展与海洋经济研究所所长胡振宇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三地在绿色船艇、绿色航运、海事服务等领域有巨大的合作空间。
胡振宇表示,香港是传统海洋强市,体现在几个方面:一是香港是波罗的海国际航运公会认定的国际海事第四仲裁地;二是香港的航运金融非常发达,13个涉海保险组织都在香港;三是国际船舶注册数量大,香港船舶注册吨位达1亿多吨。
“船舶注册后的各种服务及交易都在香港当地,包括船舶管理、船员培训等方面,都是香港航运服务,特别是高端航运服务的特色,这是需要深圳和广州来进行互补的。”胡振宇表示。
深圳的优势在于产业化落地。“港大、港城大等在水下科研领域实力强劲,包括监测、水处理、海底互联网、水下互联网、地震监测等,未来可探索将技术落地在深圳。”胡振宇说。
“广州的科技力量非常强,且空间相对富裕,尤其在造船方面,广船国际、黄埔文冲,以及一些中船系机构都在广州。”胡振宇建议,下一步深港穗三城可从各自发展走向“集群合力”,打造“香港研基础+深圳做转化+广州搞制造”链条,发挥集群效应,为海洋经济协同提供“技术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