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8月11日,美国著名演员罗宾·威廉姆斯在加州家中自杀身亡。十一年后,他的名字再次被卷入舆论漩涡。
近日,他的女儿在社交媒体上发出一则声明,恳请人们停止向她发送AI制作的父亲视频。“看着真实人物的遗产被简化成‘看起来和听起来有点像他们就行’,然后任由别人制作操纵他们形象的恶心短视频……这简直令人发狂。”
“AI复活影像”再次引发网友的跟风创作,这与OpenAI最新发布的 Sora 2 密切相关。9月底,最新的视频生成大模型Sora 2.0发布,同步上线的Sora独立应用,首周下载量便超过了ChatGPT,登顶美国App Store免费榜单。
很快,OpenAI调整了版权策略。现在的Sora 2会拒绝生成各种人物形象,并提示“此内容可能违反了我们关于与第三方内容相似性的规定”。 不过,这道新护栏仍然没有保护已逝名人,对Sora版权的争议也并未平息。
AI视频生成能力在今年突飞猛进,对伦理与版权问题的质疑声也越来越高。Sora面临的争议,对国内和出海AIGC平台都是一道警示:如何划定AI复现公众人物的边界?OpenAI又有哪些新策略?
越来越简单的“重生”
2014年,罗宾·威廉姆斯在自家自杀身亡,去世时正与抑郁症作斗争。罗宾因出演《心灵捕手》《死亡诗社》《博物馆奇妙夜》出名,拿过奥斯卡金像奖和金球奖,是美国家喻户晓的喜剧演员。
Sora 2发布后,罗宾又重新“活跃”在社交平台上。在一条点赞上千的TikTok视频中,他出现在便利店柜台前,一边结账一边开玩笑,配文写道:“罗宾·威廉姆斯今天来到了商店。”
另一条TikTok视频中,他面对镜头严肃地说:“如果你要借用我的脸,我的声音——不管是什么数字技术,都给我放尊重点”。讽刺的是,视频右侧还带着Sora的生成水印。

(网友用Sora生成的视频中,罗宾假扮为沃尔玛营业员;该视频旁推荐了更多深度伪造的娱乐视频)
最新的Sora 2视频生成大模型于9月30日上线,自称为视频生成领域的“GPT-3.5时刻”。同时发布的还有Sora APP。尽管还在邀请码内测阶段,但产品负责人表示,Sora APP 在发布五天内已下载超过百万次,爆发速度比当初的ChatGPT还要快。
早在2023年,罗宾的女儿就公开谴责过用AI复现父亲的行为。上周,她再次发出恳求:“请不要再给我发送爸爸的AI视频了”“如果你们还有点良知,就别再这样对他、对我、对所有人了。相信我,这绝不是他希望看到的。”
事实上,罗宾明确表达过拒绝“数字永生”。自电脑特效(CGI)和全息投影技术出现以来,广告和电影行业一直在探索如何重现公众人物,而罗宾在遗嘱中写道:2039年之前,不允许自己的形象再被用于任何电影或宣传。可以说是目前好莱坞对肖像和声音权要求最严格的一位名人。
但有了AI,“复活名人”已不再是影视行业的专属能力,滥用更难以控制。
在国内,“复活”李玟、张国荣、高以翔、乔任梁等已故艺人也卷入过类似争议。去年,一些平台出现了“AI复活亲人”的视频,不少明星的影像被用于吸引流量。
21记者尝试了国内平台vidu、海螺AI、即梦、可灵:如果采用文生视频,输入“高以翔”“乔任梁”等文字提示词,并不会触发限制,只是生成内容与本人相似度不高(作为对比,平台会自动屏蔽“奥特曼”IP角色)。如果用图像生成视频,只需上传首帧、尾帧图片即可生成完整片段,几乎没有遇到限制。
此外,像通义万相、谷歌Veo 3,今年都能够给视频生成同步音频,均为免费使用。一条AI视频“以假乱真”的技术门槛变得极低,成本也几乎能忽略不计。
不过,国内社交平台的审查和治理比较严格。比起TikTok和Instagram随处可见的罗宾AI视频,目前抖音、小红书、快手、B站都搜不到高以翔、乔任梁和李玟的AI复活视频,可见内容主要是媒体报道和家属发声。
“重生”边界何在?
“这不是第一次AI复活引起争议。”天元律师事务所李昀锴告诉21记者,去年,网友用AI“复活”乔任梁、李玟等已故艺人后,家属都明确表示了反对。在他看来,这种情况已经对近亲属造成了精神痛苦,“AI复活”视频侵权的可能性很大。
在我国法律框架下,逝者的肖像权并不会随生命终止而消失。2020年修订的《民法典》第994条规定,配偶、子女、父母或者近亲属可以对逝者的肖像权等主张民事责任。
“亲属与逝者共同生活,会形成一种精神利益。即便逝者不在了,也不能对家人造成精神伤害,这属于我国法律保护的精神权利。”李昀锴解释。
值得注意的是,即便AI视频创作的初衷并非恶意,也可能构成侵权,尤其是发布在自媒体平台上的内容。李昀锴指出,在我国司法实践中,自媒体往往被视为具有一定商业性质的主体——因为只要视频有流量,就可能获得收益,还有曝光分成、礼物打赏等机制。“这类行为通常难以被认定为单纯的个人使用。”
对于“AI复现人物”的边界,李昀锴给出了两个相对明确的判断标准:第一,看是否违反了本人或近亲属的意愿;第二,看该行为是否带有商业性质、属于公开发布还是私人使用。
除了普通用户,提供AI技术的平台也有义务采取保护措施。平台在处理逝者形象时应获得近亲属授权;同时,在用户协议中应明确风险提示。如果接到逝者家属投诉,还需及时屏蔽或下架相关内容。
总体而言,国内平台的注意要点是比较清晰的,但出海的情况要复杂得多。“李昀锴表示,不同国家对死者人格利益的保护规定差异很大,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公众对”复活逝者的禁忌也不同。如果AIGC平台计划在海外提供服务,需要针对每个地区提前开展法律调研。
对外经贸大学法学院教授张欣还指出,目前国际上尚无针对“AI复活”的统一伦理准则,主要依托的是人格权保障和数据保护框架。按照这些伦理准则,人格权的保障需要得到高度重视。
“未来AI复生可能需要取得逝者生前的明确授权,比如建立强制知情同意机制。像生物特征数据、社交账号、聊天记录等人格性信息,如果没有事先约定,也可以通过加密存储或定期销毁机制来确保继承后的隐私安全。”张欣说。
李昀锴补充道,平台的技术限制可以“收紧”也可以“放宽”——在很严格的情况下,平台可能仅允许用户上传自己的肖像并进行身份认证,以避免随意换脸和伪造。
目前,国内一些AI平台在声音生成上采取了类似措施。比如,去年剪映和豆包AI去年上线音色克隆功能时,要求用户实时录制自己的声音。但在影像生成领域,这种限制则显得不太现实。

(剪映的“音色克隆”功能,要求用户自行录制声音)
OpenAI如何应对?
OpenAI面临的压力,不只来自逝者家属,而是整个好莱坞。Sora 2发布后,美国演员工会、美国电影协议、多家好莱坞艺人经纪公司发出抗议,强烈反对用AI生成演员,称这是对版权内容的剥削。
“自Sora 2发布以来,侵犯我们会员电影、剧集及角色版权的视频在各类社交媒体上激增。” 美国电影协会在声明中指出,OpenAI需要尽快采取果断措施。
这并非孤立事件。此前,Claude母公司Anthropic因版权纠纷与出版商达成15亿美元和解;迪士尼、华纳兄弟、环球影业也在联合起诉Midjourney、MiniMax等AIGC平台。法律压力的持续攀升,正逼迫AI公司重新划定边界。
OpenAI随即调整了政策。此前,Sora采用的是“选择退出”机制(opt-out) ——版权方需主动声明退出,才能避免角色被AI生成。随后,CEO山姆·奥特曼在博客中表示,现在Sora改为“选择加入”机制(opt-out),即除非版权方明确授权,否则不会使用受版权保护的形象。
OpenAI 表示,公众人物可自行选择加入 Sora 2 的“客串”(cameos)功能。通过面部扫描,公众人物将自己的形象直接嵌入Sora生成的视频场景中,并获得“端到端的肖像权控制”。公司承诺,用户可随时撤销授权,并对他人使用自己形象创作的内容拥有审核权。
奥特曼还承诺,“更多变革即将到来”。除了赋予版权方更精细的角色控制权,未来计划与版权方共享收入,建立更细致的分成体系。
现在,Sora 2 已拒绝生成各种可能侵权的提示词,比如吸血鬼德古拉等IP形象。如果输入相关提示词,平台会提示“此内容可能违反了我们关于与第三方内容相似性的规定”。
但不满的声音仍然存在。一方面,罗宾·威廉姆斯这样的逝者肖像权问题仍悬而未决——他们显然无法参与“客串”。OpenAI一位发言人对外媒回应称:“我们目前没有进一步评论,但我们确实允许生成历史人物的形象。”
另一方面,Sora社区中出现了另一种反弹。一些用户开始用马丁·路德·金的“AI演讲视频”表达抗议,反对过度版权审查,认为内容过滤削弱了AI创作的开放性和艺术表达自由。
“逝者人格权、创作者权益和公众表达需求之间的平衡点,仍然在探索之中。”张欣指出,虽然反对者认为,强制性内容过滤是对艺术表达自由的限制,削弱了AI视频的开放性和趣味性。但Sora 2 还在爆发式增长的技术红利期,如何防止侵权与虚假信息扩散的问题,可能更加迫切。
李昀锴也认为,Sora 目前采取相对严格的限制措施,是一个积极信号。在法律边界尚不明晰的阶段,大公司的实践方案有很强的示范意义。
不过,李昀锴也坦言,OpenAI的做法更多是规避诉讼风险。新策略的许多细节还不明确——数以万计的 IP 如何公平合理的进行定价?分成机制如何具体实施?“比如要生成‘奥特曼大战米老鼠’,就涉及多个版权方授权,而过滤系统也难以保证万无一失,这些都会是具体问题。”
在他看来,OpenAI的新策略更多是一种态度,而不是成熟的方案。“但无论如何,大公司的率先表态,还是能为整个行业确立一个更谨慎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