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园区是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也是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主要阵地之一。当前,广东省已形成106个省产业园区的网络化体系横贯珠三角与粤东西北,正加速孕育新质生产力。
近日,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在广东金融业支持产业园区建设相关调研走访中发现,不少银行正把“园区”当作一级经营单元,围绕产业图谱和企业生命周期,将信贷、投行、租赁、保理、跨境、数字平台等非金融工具打捆成“行业解决方案”,从“贷”向“配”升级,从“点”向“链”延伸。业内预计,随着产业园区GDP规模增长,综合化、数字化、生态化的“园区金融”有望打开千亿级增量市场,成为银行转型的新增长极。
为银行带来“流量”
近年来,产业园区作为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的重要载体,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赛迪顾问园区经济研究中心最新数据显示,截至去年末,已有59个园区GDP超过千亿元,比上年新增5个,其中江苏、广东、山东位列园区发展“头部阵营”,广东省内深圳、广州、佛山则有8家产业园的GDP过千亿元。
今年9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工业园区高质量发展指引》的通知,引导工业园区特色化、集约化、数智化、绿色化、规范化发展,并明确提出为园区引入金融信贷等服务机构,构建完善的企业服务体系。
随着产业园区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入园企业的迅速增长,产业园区对于数智化管理与金融服务的需求日益提升。园区生态服务平台正迅速重构银企关系,使得银行对抵押物的依赖渐渐淡化,并借助数字化装上了产业“雷达”。
对于产业园区中多数中小微企业而言,“融资难” 是一道绕不开的坎:轻资产的科技公司拿不出传统抵押物,初创企业过往常因缺乏营收背书被信贷门槛挡在门外。
但这个难题,正随园区金融解决方案的迭代升级逐步化解。不同于传统信贷 “重抵押、看报表” 的单一逻辑,如今的园区金融更重 “场景化赋能” 与 “生态化协同”,整合园、政、银、担多方资源,构建以企业经营数据为信用依据、园区风控为安全背书的新型融资体系。
湛江一县城工业区,坐落着一家以高岭土为主要原材料,专业从事非金属材料生产应用的科技型企业。
“高岭土其实就是我们平时说的‘观音土’。” 广东新邦乐科技有限公司市场总监罗鹏对记者表示,“观音土”由于其具有高白度、高粘结性、高遮盖力等特性,在工业中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像陶瓷地板表面、汽车的橡胶轮胎,甚至化妆品等都需要用,覆盖面超过七十个领域。”
罗鹏对记者表示,作为非金属功能材料生产应用科技公司,公司经营模式其实是轻资产模式,在获取贷款方面,能用于银行抵押的资产十分有限,且资金主要用途就是购买原材料,要扩大生产规模,就要增加高岭土采购,这对企业而言就会面临资金问题。
“企业找到我们之后,经过评估之后,我们放了2000万的贷款,应该说效率是非常高。 ”邮储银行湛江市遂溪县支行公司金融部经理周成乔介绍,针对园区企业“轻资产、高成长”的科技型企业特点,该行采用“资质授信+未来产能评估”的审批模式,开辟服务产业园区科技型企业服务绿色通道。
周成乔表示,广东新邦乐科技有限公司的贷款成为园区的一个典型样本,园区内其他上下游企业看到,也纷纷找到银行合作,对“银园合作”形成一个很好的示范效应,银行帮助企业解决融资问题,企业则给银行带来“流量”。
而为了能降低风险、提高科技金融服务精准性,银行对该笔贷款限定100%用于高岭土采购,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且为客户申请了优惠利率。
低利率环境下,目前银行发放贷款的利润空间已显著收窄,不同银行的贷款盈利率大致在0.1%-1%之间,侧面显示出了银行风控压力。“未来产能评估”作为贷款资质衡量标准,如何预防风险?是否会遇到财务造假?
周成乔表示,在大数据时代,只要客户授权,银行系统可以查到企业在政府方面留存的税务、发票、在产业园区使用的水电量等数据。此外,企业上下游发票银行也可以关联到,如果有重复开票,或者多开票等情况,系统会提示并就此进行预警,银行就会和企业及时沟通原因。此外,银行也会通过企业流水、对比产业园区同类企业经营数据等渠道交叉认证。
从“点”向“链”复制延伸
园区金融综合服务模式正在广东各地市陆续铺开,其中深圳在“园区贷”创新实践中走在前列。
9月30日,深圳多部门联合启动“园区贷2.0”,27家银行和60个产业园区作为第二批“园区贷”试点,这标志着这项首创于深圳的普惠金融模式进入全域深化阶段。通过政府、园区、银行、担保四方协同,深圳正试图破解小微企业融资中“降成本、扩覆盖面、可持续”的“不可能三角”。
此外,深圳还明确提出将“园区贷”经验复制到外贸、供应链、专业市场等八大场景。
调研过程中,不少银行业内人士向记者表示,“园区贷”可复制推广的底层逻辑在于:园区作为中小微企业的物理集聚区,天然形成风控闭环。一方面,园区掌握企业入驻时长、水电缴纳等一手信息,可实时判断经营稳定性,化解传统信贷信息不对称风险;另一方面,园内企业多属关联产业链,业务与信用相互可知,形成监督以减少违约;同时,园区能依托管理体系预警经营异常,联动金融机构提前防控,助力风险把控更精准。在此基础上,金融机构可以推出有针对性的特色信贷服务。
而随着产业园区模式价值的不断凸显,近年来,跨省园区合作也成为趋势之一。
2024年以来,粤桂协作地区共建产业园区125个,打造8个特色产业集群,初步形成600亿元产值的产业集聚效应。记者在调研中还了解到,在广东省农业农村厅的统筹下,两地产业协作逐步从“输血式”帮扶向“造血式”共赢、从单一产业转移向全产业链协同转变,为新时代区域协调发展提供了实践。而这也让广东银行也正在探索的园区金融经验有机会在更广阔的区域落地,助力更多跨省园区内的中小微企业解决融资难题。
据了解,目前的合作模式主要是以广东的资金、技术、市场渠道与广西的劳动力、土地成本、特色资源高效耦合,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加速融合。
“产业园区作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招商引资、高新技术发展等重要载体,在促进要素集聚、高效配置和区域经济发展发挥重要作用。通过推动金融加大产业园区经济发展服务支持,有助于优化市场资源配置,推动先进技术产业快速发展,促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