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船靠岸,集装箱堆叠如山,准备发往全球各地……港口的繁忙景象,是我国外贸韧劲十足的生动注脚。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外贸的发展态势备受市场关注。
港口吞吐量是外贸的“晴雨表”。中国交通运输部最新数据显示,今年1—8月,中国完成港口货物吞吐量120.3亿吨,同比增长4.4%;完成集装箱吞吐量达到2.3亿标箱,同比增长6.3%。可见港口外贸集装箱吞吐量增长较快。
“十四五”期间,全国海关年均监管进出口货物52亿吨、货值达41.5万亿元,体量全球最大;2024年,我国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22万亿元,占我国进出口比重超过一半,与东盟、拉美、非洲、中亚等新兴市场进出口年均增长10%以上;我国已成为全球157个国家和地区前三大贸易伙伴……这一系列数字,彰显了我国国际合作共赢新优势更加凸显。
跨境贸易便利化
尽管外部环境复杂多变,但我国外贸在“风高浪急”的情况下逆势增长。“十四五”期间,中国的外贸发展交出了一张亮眼答卷。
海关总署署长孙梅君在国新办举行的“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介绍,“十四五”期间,跨境贸易便利化专项行动持续开展,参与城市扩大到全国17个省份25个城市,累计出台改革创新举措108项,口岸营商环境明显改善。
在简化通关流程方面,海关总署依法减少审批、精简手续,实施7×24小时预约通关。在口岸开设农产品进口“绿色通道”,泰国、越南等周边国家的新鲜水果最快7个小时可以抵达广州、30个小时可以抵达北京市场。
当前,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已成为我国与世界贸易联通的“数字门户”,“一网通办”事项达到了25大类964项,基本覆盖了跨境贸易全链条全环节,线上、掌上通关办事已经成为常态。目前,注册用户已有1100万家,日均申报业务2600万票,与15个国家(地区)实现了互联互通。孙梅君表示,海关总署坚持制度创新和科技赋能,全面加强智慧海关建设,全国通关一体化全面实现。
“十四五”期间,跨境电商海外仓的两项政策出现调整——《取消跨境电商海外仓备案》和《实行海外仓出口“离境即退税、销售后再核算”》,这为行业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在业界专家看来,这两项政策组合拳为跨境电商行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利和现金流支持,标志着中国对跨境电商的监管思路从“前置许可”转向“事中数据+事后核算”的新模式。
对外开放步伐加快
口岸是国家对外开放的门户。如今,我国能够提供自驾游服务的边境口岸已达28个,63个口岸开展了智慧口岸试点建设……
海关总署党委委员、办公厅主任张宝峰在发布会上表示,便捷畅通的口岸通道让更多“中国制造”加速走向世界,也让更多“全球好物”快速进入中国市场,更好地服务百姓需求。
“十四五”期间,我国新增对外开放及扩大对外开放口岸40个。截至目前,全国对外开放口岸达到311个。我国“东中西协同、海陆空联动”的口岸格局日趋完善。
不仅口岸布局持续优化,智慧口岸建设也在加速推进,海关部门在63个智慧口岸试点建设取得初步成效。例如,内蒙古甘其毛都口岸建成了无人驾驶的跨境运输通道,实现了通关全流程的自动化监管;厦门航空口岸实现了“通关+物流”全程电子化协同办理;青岛水运口岸实现了集装箱查验的“云办理”;云南中老铁路口岸依托相关的智能设备实现了跨境数据互联互通。
孙梅君表示,中国对外开放通道和平台建设迈上新台阶。这些口岸基本形成水陆空立体化、东中西全方位口岸开放布局。“关通全球、物达八方”,让经贸往来和人文交流更加广泛、更加密切。
面对“十四五”期间复杂多变的国际经贸形势,我国对外开放大门越开越大,贸易多元化之路越走越宽广。数据显示,我国是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主要贸易伙伴。2024年,我国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贸易比重已超过50%。今年上半年,我国对19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出口实现增长,贸易规模超过500亿元的伙伴数量达到61个,比去年同期增加5个。
展望“十五五”,孙梅君表示,全国海关将积极谋划“十五五”高质量发展新篇章,以更优监管、更高安全、更大便利、更严打私的新成效,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作出新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