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5点半,天刚蒙蒙亮,青海省西宁市城东区“青禾宁”拉面馆就开门了。49岁的拉面馆老板马忠义和妻子韩秀兰忙个不停,烧水、揉面、洗菜……面积不足30平方米的拉面馆里顿时白雾升腾。
韩秀兰19岁的侄子韩尔德睡眼惺忪,在店里做学徒的他忙着收拾碗筷。“我刚学会揉面,看着简单,其实是个技术活。”韩尔德笑了笑说,“没入行的时候觉得容易,真正开始学才发现要下的功夫多着呢!”
与此同时,在青海本地及全国其他地方青海人开的拉面馆中,众多像韩尔德这样的小伙子也忙碌了起来。在青海方言中,“尕”是“小”的意思,常用来表示亲昵或谦称,这些小伙子们又被亲切地称为“尕面匠”。
“20世纪80年代,第一批青海海东市人揣着青稞面闯厦门,用自行车驮着炉灶沿街叫卖。”青海拉面协会会长马军海说,海东市是青海拉面的重镇和主要输出地,化隆、民和、循化三县居多。经过40多年的发展壮大,“青海拉面”品牌越来越响,成为一个稳定性极高的富民产业。青海省餐饮行业协会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1月,青海人在全国开设的拉面店超3万家,年产值逾200亿元。
中午饭点,小店里坐满了顾客。马忠义用力揉着案板上的面团,额角渗出汗珠。“面团要醒足3遍,拉出来的面才筋道。”他边说边将面团甩开,手腕一抖,细如发丝的面条便从案板上弹起来。灶台旁,韩秀兰往沸腾的牛骨汤里撒香菜末,韩尔德忙着跑堂。“青海人吃面讲究‘一清二白三红四绿’——汤清、萝卜白、辣油红、蒜苗绿。”韩秀兰舀起一勺汤,浓郁的香气混着花椒与草果的辛香扑面而来。
马忠义曾经也是“尕面匠”,跟拉面打交道将近20年。在很多人的印象中,拉面馆面积普遍较小,有的店面只有五六张桌子,开拉面馆挣不了多少钱。实则不然,一个“尕面匠”月工资在4000多元到7000多元,还包吃包住。一个拉面馆年纯收入在8万多元到30多万元,连锁店收入更高。
下午2点多,客人少了,韩尔德可以坐在门口休息一会儿。虽然还是个跑堂打杂的“尕面匠”,但韩尔德对未来充满信心。去年以来,顺应新的消费趋势,当地出台了一系列有力政策措施,推动拉面产业升级。海东市化隆县职业学校还开设了拉面培训班,不少“尕媳妇”也来学艺,包括拉面技艺、菜品、互联网、营销等课程,培养更多新一代“尕面匠”就业创业。
晚上10点多,小店打烊。第二天早上,韩尔德又要开始新一轮揉搓摔打。无数个像他一样的“尕面匠”正用手中的面团,拉扯出一条从脱贫到振兴的绵长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