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国新办这场发布会,信息量不小。我听着几位住建部领导的发言,感觉这五年干的事儿,不是在修房子,是在给整个行业“重塑筋骨”。先说个数字——750多万套已售难交付的住房完成了交付,这个数什么概念?相当于把过去几年积压的“烂尾雷”排掉了大半。老百姓掏了钱拿不到房,这种事最伤信心,现在能啃下这块硬骨头,说明监管层是真动了真格的。而且话也撂那儿了:对那些违法违规、想金蝉脱壳的企业,坚决不许蒙混过关。这话听着解气,背后其实是司法和行政手段的双线推进,不是光喊口号。
再看另一个数据,白名单项目贷款审批金额超7万亿元。这笔钱不是撒胡椒面,是精准输血到合规在建项目上。说白了,就是把资金和优质项目挂钩,防止钱进了窟窿企业口袋。这一招挺聪明,既保交付,又倒逼企业规范运作。你要是敢乱来,融资通道直接给你关上。这种“人、房、钱”联动的机制,已经不是简单的救市,而是在重构房地产的底层逻辑。
有意思的是,部长还提到一个趋势:全国15个省区市,二手住宅交易量已经超过了新房。这事儿有内味儿了。以前咱们拼的是开发速度、土地财政、高周转模式,现在存量市场开始反超,说明整个市场的重心在转移。房子从“商品属性”慢慢往“居住属性”回归,炒房的空间被持续挤压,这才是新模式的核心。
当然,硬件也在升级。“十四五”期间改造了24万多个老旧小区,惠及1.1亿多人。这不是面子工程,是实打实在提升城市运行效率和居民生活质量。同步推进的还有科技赋能,BIM技术全链条应用、智能建造产业集群培育,这些都在推动建筑业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型。以前我们跟跑国外技术,现在不少领域已经并跑甚至领跑,这种转变不容易。
50亿平方米的新建商品住宅销售面积,1100多万套保障性住房与安置房落地,这些数字背后是千万家庭的安居梦。但我觉得更关键的,是他们正在建立一套可持续的制度体系——从开发、融资到销售,从城市体检到更新运营,不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这套机制能不能扛住下一轮周期考验,还得看后续执行力。不过至少现在,方向是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