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报新闻记者仇晶周凌峰烟台报道
当“引力一号”(遥二)运载火箭的箭体在烟台海阳完成总装调试,即将再次从这片海域奔赴苍穹时,山东商业航天的发展叙事迎来新的篇章。
10月10日下午,山东省政府新闻办召开政策吹风会,解读《山东省加快推动商业航天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若干措施》)。
与往常不同的是,这次发布会地点直接选在烟台海阳,其背后不仅是向外界释放出在火箭发射现场推新政的决心,更要用这份锚定“航天强国”战略的政策文件,勾勒出山东商业航天未来的“施工蓝图”。
那么,山东究竟如何以“海上发射”为支点、以“全链协同”为脉络,为这一新兴产业注入强劲动能?
海报新闻记者在发布会现场找到了答案。
锚定国家战略:政策为“航天梦”画准“路线图”
这不仅是山东布局商业航天的根本遵循,更是山东主动响应国家战略的向前一步。
《若干措施》的出台,将地方产业发展嵌入国家航天总体布局,在技术攻关、生态构建、安全监管上与国家同频共振,力求在服务大局中彰显“山东力量”。
除了顶层设计清晰外,这份政策的“目标感”更为清晰:力争到2027年,山东将具备年产100发运载火箭、150颗商业卫星的能力,商业航天产业规模达到500亿元,打造一批国内领先的技术和产品,构建起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商业航天高质量发展新高地。
记者注意到,为实现这一目标,《若干措施》以“三个聚焦”破题:既巩固东方航天港“海上发射”的独特优势,又瞄准火箭、卫星研发制造及数据应用等产业链关键环节,更依托山东工业体系完整的基础,释放制造业潜力,推动产业从“单点突破”向“全链协同”跨越。
正如山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副厅长焉杰所言,山东已初步形成“天上有星、陆上有箭、海上有船、空中有网”的商业航天全产业链发展格局,而《若干措施》的落地,将让这份“格局”更具竞争力,让山东商业航天在国家战略中从“参与者”向“引领者”加速迈进。
海上发射+全链布局:山东的“差异化竞争密码”
在全国商业航天赛道上,山东的“辨识度”从未如此鲜明。以“海上发射”为核心的特色优势,正成为其破局的关键。
截至目前,东方航天港已累计完成19次海上发射任务,将127颗卫星送入预定轨道,“近海一周两发、远海两周一发”的发射能力稳居全国前列;国内首艘专业化自航式海上发射船“东方航天港”号,可在5级海况下航行、4级海况下发射,综合性能国际领先。更难得的是,山东并未止步于“发射引领”,而是以此为牵引,构建起“箭、星、配套”三位一体的全产业链布局。

火箭制造领域,山东长征火箭、东方空间等企业已具备年产50发固体火箭的产能,“引力一号”运载火箭更是创下目前“世界运力最大固体火箭”的纪录;卫星产业领域,济南卫星AIT产线投产后将实现年产100颗500公斤级卫星的能力,吉利星座在轨64颗卫星已实现除南北极外的全球实时通信覆盖;配套环节,威海拓展纤维的高性能碳纤维、烟台东方蓝天钛金的紧固件、青岛智腾微电子的传感器,在航天领域市场占有率均位居前列,形成“核心部件自主可控、配套能力全国领先”的产业生态格局。
记者梳理发现,这种“发射+制造+配套”的全链优势,让山东在商业航天爆发期具备了不可替代性,不仅能完成“把卫星送上天”的任务,更能实现“从火箭研发到卫星应用”的全流程服务,为产业高质量发展筑牢根基。
三核引领+多点联动:构建“全域协同”新格局
商业航天的发展,离不开科学的空间布局。
《若干措施》明确提出“差异化布局、特色化发展”的思路,推动山东形成“三核引领、梯度辐射,多点支撑、错位发展”的产业格局。
烟台作为“核心中的核心”,以东方航天港为载体,已招引30个产业项目、总投资超300亿元,构建起“海上发射技术区、星箭制造区、空天信息服务区”等功能区块,实现火箭“出厂—转运—上船”2小时快速响应;济南、泰安组成的省会都市圈集群,聚焦液体火箭制造、试验以及卫星研发应用等重点方向,齐鲁空天信息研究院、空天信息大学(筹)等高能级平台在此集聚,成为产业创新的“策源地”;青岛侧重测控服务与海洋遥感应用,其测控能力已覆盖国家重大工程与商业星座运营,形成“发射在烟台、研发在济南、应用在青岛”的协同发展模式。
这种“各展所长、互补共赢”的布局,避免了同质化竞争,让山东商业航天从“单点发力”转向“全域共进”,为产业规模迈向500亿元提供了空间支撑。
政策+资金+创新:为产业注入“可持续动能”
产业的高质量发展,需要“硬政策”与“软环境”的双重保障。
《若干措施》从“要素供给”入手,构建起“财政+金融+创新+人才”的全方位支撑体系。
财政支持上,政策明确对海上发射项目按照不超过有关保费总额35%的比例,给予每个项目不超过300万元的保险补贴;对卫星数据算力交易场景、卫星应用大模型产品分别给予不超过500万元、100万元奖补;每年还将培育遴选10家左右具备核心技术竞争力、配套服务水平高、产业带动能力强的商业航天配套企业,给予每家不超过100万元奖补。
在金融层面,山东已先后组建设立中科空天基金、东泰海能基金、海阳航天基金等3只商业航天方向基金,累计投资商业航天项目90个,基金投资额超80亿元,未来还将引导更多金融和社会资本投向商业航天领域。
在创新平台方面,济南空天信息山东省实验室、山东省航空航天装备高性能特种合金智造与应用重点实验室、山东省运载火箭海上发射及回收复用技术等3家省级技术创新中心,为山东商业航天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平台支撑;统筹推进“仲华”热物理实验装置等科技设施建设,加快火箭回收利用等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建设科技创新策源地,为技术攻关提供“硬核支撑”。
人才服务上,政策围绕“引才、育才、用才”出台一系列措施,并在财政、金融、资本等方面提出支持政策,为产业发展破解“人才瓶颈”。
除此之外,更贴心的是,这些惠企政策将通过“鲁惠通”平台实现“免申即享、即申即享”,企业无需“跑断腿”就能快速获取支持。
从“首次海上发射”到“全产业链布局”,从“单点突破”到“全域协同”,山东商业航天的每一步都走得扎实而坚定。《若干措施》的出台,不仅是一份“政策文件”,更是山东向航天强国建设交出的“行动方案”。未来,随着液体火箭海上首发、火箭回收复用技术的突破,以及500亿元产业规模的达成,山东必将在“牧箭逐星、向海问天”的征程中,为我国商业航天发展写下更精彩的“山东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