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A股行情持续震荡上行,让部分散户尝到了甜头,然而,小编身边有几个朋友却还是盯着账户满脸问号:“不是说牛市来了吗?为啥我的医药基金还没回本?”他们至今仍记得2021年冲入市场,购买了大笔医药基金的瞬间,本以为可以借助大行情赚上一笔,没想到最终得到的,却是直到今天都还没“解套”的无奈。看着新能源、AI轮番表演,手里的医疗基金却像被施了“定身术”,这感觉简直比狠狠“剁手”后突然看到大规模降价通知还“扎心”。
?基金买在高点怎么办??是含泪割肉?装死躺平?还是其实有更聪明的解法?
你的基金不一定“没救了”
就像发烧不一定要吃退烧药,基金亏损也不一定要马上赎回。在做出赎回的决定之前,建议先给账户做个“体检”,问自己三个问题:
1. 基金里的这笔钱近期要用吗?
若该笔资金涉及房贷还款、医疗应急等刚性支出,那么确实需优先考虑退出策略。
2. 基金本身变差了吗?
例如,可以看看该基金的实际收益是否长期跑输业绩比较基准,如果是,就代表该基金确实存在策略失误或管理缺陷,已跌破“及格线”,可考虑及时放弃。
3. 当初看好的理由还在吗?从长期来看,趋势会向好吗?
每个人的理财目标,都希望通过理财工具获得一定的收益,因此,为了避免产生实质性亏损,即便买在高点,仍建议投资者不要盲目“割肉”。除非基金本身情况“恶化”,或这笔资金不得不在短期内使用,否则尽量不要急于卖出:割肉会让浮亏变成实际亏损,失去后续反弹回本的机会。
那么,买在高点有什么补救的办法?
如果你投资的是较为优质的主动管理基金,基金经理能力较强、长期跑赢业绩比较基准,那么还是可以选择长期持有。从历史数据看,权益类市场长期呈向上趋势,时间会“消化”掉短期的高位风险。
此外,也可以尝试“补仓摊薄成本”法,在基金下跌一定幅度后分批适当补仓。通过“高位少买、低位多买”的方式,来降低自己的平均持仓成本,缩短回本的时间。但需要确保的是,自己有足够的闲置资金,且市场没有出现严峻情况——千万不要因为补仓而让自己的正常生活或现金流出现影响。
总而言之,拉长时间的纬度之后,过去的高点甚至可能变为现在的低点,优质的基金是很有可能重新为投资者实现资产增值的。
为什么我们总买在“山顶”?
每当网红店排起长队,许多人都会好奇,到底有多好吃/好喝?凭什么这么多人?于是乎也加入排队的阵容。投资也一样,当身边人都在讨论某只基金,当在电梯里都能听到保洁阿姨说“我的基金又赚了”时,那种“不上车就错过”的焦虑,往往就是山顶的信号。
事实上,当一只基金被铺天盖地宣传到“人尽皆知”时,它的价格很可能已经被推到高位了。此时入场,就如同在股价顶点接盘,后续下跌的可能性极大,被套牢也就不足为奇。
此外,许多投资者往往都是被行业基金所“牵绊”,然而,投资行业基金往往就像参加电竞比赛——连英雄技能都没认全,怎么敢冲进职业联赛“送人头”?甚至等到我们“认知”中的时机成熟时,行情或许早就从草莓季过到了南瓜季。因此,不熟悉行业的信息差、时间差,都容易让我们上交巨额的“行业认知税”,如果不是对行业/主题有特别的了解或研究,否则不建议购入行业/主题类基金。有这样一句话:“看不懂的钱,别去碰;没搞明白的局,别去入;赚自己看得懂的钱,睡得才香”。
普通投资人的“防高买”秘籍
昨日之事不可留,过去买在高点已无法改变,但未来,我们还是可以尽量让自己不要“高买”。
首先,要警惕在热门基金的宣传攻势下,冲动买入的行为。在缺乏对基金基本面、投资策略、过往业绩等深入了解的情况下盲目跟风,很容易沦为“韭菜”。
此外,对于没有时间、精力研究各种公司/行业/主题财务、趋势报表的普通投资者,如上证50、中证100、沪深300、中证500等宽基ETF,是更省心的选择。比起一般的主动式管理基金或者单一行业/主题的ETF,宽基ETF广泛涵盖了各行各业,成份股数量较多,投资目标也更广泛,不太容易受到单一行业的影响,能够在避免单一成分股暴雷的“灭顶之灾”的同时,又能让我们捕捉整体发展的红利,平衡风险与回报。简单来说,如果把行业基金比作数学满分、英语50分的偏科生,宽基指数就是门门80分的学生:虽然不会给你考第一名的惊喜,但也很少让你各种操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