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时报记者江聃
10月10日,国新办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民政部在会上发布的多项关键数据指标显示,“十四五”期间,我国在兜底民生保障、养老服务、社会治理等领域的普惠性、基础性建设取得显著进展。
民政部部长陆治原表示,“十四五”期间,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基本建成,覆盖对象已经从低保、特困人员向低保边缘人员、刚性支出困难家庭延伸,初步建立了全国困难群众动态监测和常态化帮扶机制,全国城乡低保的平均标准较2020年分别增长19.6%和21.3%。儿童福利保障制度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将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留守儿童、流动儿童纳入国家保障和关爱服务范围,覆盖各类困境儿童的保障关爱体系已基本建成。
民政部副部长胡海峰在回答提问时指出,今年6月,社会救助法(草案)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首次审议,立法取得突破性进展。
作为民生焦点,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在“十四五”期间迈出新步伐。截至2024年底,全国养老机构和设施达40.6万个,床位799.3万张,护理型床位占比从2020年的48%大幅提升至65.7%。
值得关注的是,面向中度以上失能老年人的养老服务消费补贴项目已于今年7月起,率先在山东省等3个省份、辽宁省沈阳市等4个地市启动试点。民政部副部长刘振国介绍,中央财政已下达第一批养老服务消费补贴补助资金11.6亿元,支持试点地区实施补贴项目。截至10月8日,试点地区已发放消费券36.51万张,核销金额1.82亿元,带动8600余家养老机构参与。这是我国首次在全国范围内,面向全体中度以上失能老年人实施养老服务消费补贴项目。
“十四五”期间,我国社会治理领域的成效同样突出。目前,全国登记社会组织达86.5万个,其中科技类社会组织达2.4万家。陆治原指出,各类社会组织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促进就业、改善民生、完善基层治理服务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慈善事业则呈现爆发式增长。据悉,目前全国登记认定的慈善组织超1.6万家,较2020年增长70%;年度慈善捐赠总额最高突破2000亿元。福利彩票销售总额达8525亿元,筹集公益金2566亿元。
互联网公益的崛起进一步放大了慈善效能。民政部副部长李常官表示,32家民政部依法指定的互联网募捐平台和个人求助网络服务平台,累计募集资金超1600亿元,广泛投向乡村振兴、大病救助等领域。慈善信托备案数从2020年的530单增至2570单,增长近4倍。
针对重度残疾人托养照护这一民生痛点,陆治原表示,今年7月,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强重度残疾人托养照护服务的意见》,首次从国家层面对这项服务作出制度性安排。“十四五”期间,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全国平均标准分别提高31.9%和22.5%。与此同时,政策鼓励照护机器人、人工智能等康复辅助器具应用,将相关智能化服务和支持性器具纳入长期护理保险支付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