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日,“农民和农村新的可持续商业和生产模式”项目在福建厦门启动。作为中国—欧盟农业旗舰项目,该项目由厦门市科学技术局推荐,由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与德国莱布尼茨农业工程与生物经济研究所共同牵头,联合中欧三十余家科研机构与高校,围绕农业领域议题开展联合研究。
据悉,该项目中欧双方牵头单位分别获得超4000万元人民币支持,将聚焦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三个核心议题,开展技术、生产、商业评估和政策等全链条研究,是中国和欧盟旗舰计划2015年启动以来,财政经费投入最大的项目,也是研发投入最多、合作范围最广、工作任务最重的科研项目。
科学技术部国际合作司司长戴钢表示,中国与欧盟建交以来,科技交流与合作成果丰硕。农民和农村新的可持续商业与生产模式研究是中欧农业领域的合作重点,能为中欧携手应对农业绿色转型、粮食安全、气候变化等共同挑战、达成全面共识奠定坚实基础,希望中欧双方项目承担单位以“旗舰”标准高质量推进实施,全力将其打造为中欧合作典范。
欧盟委员会农业与农村发展总司司长亨利·德朗赫介绍,中欧早在2013年已开启农业科技合作,如今双方合作正迈向可持续农业发展领域,在推动粮食安全、提升双方农业产量、增强农民能力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他相信本项目合作不仅能催生新产业、创造新知识,还能吸引更多国家科技人员参与,并深化中国—欧盟双方合作。
为保障项目顺利实施,中欧双方项目负责人签署项目深化合作协议,以进一步落实协同创新网络建设;举行咨询专家聘任仪式,组建由农业、环境、经济、政策等领域13人组成的多学科专家组,为项目提供全周期、全方位指导;启动会后,特邀报告、双边研讨会、青年专题研讨会等交流环节集中展示了双方在农业领域最新合作进展。
截至目前,中国已与大多数欧洲国家签署科技合作协议,并建立科技合作联委会机制,围绕农业可持续发展、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等热点领域,支持双方创新主体开展形式多样的合作。截至今年9月,中国已与欧盟及欧洲国家签署46个政府间科技合作协定,并与欧盟及29个欧洲国家建立了联合资助机制,促进中欧科研人员交流,取得许多重要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