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5-10-10 22:57:39 股吧网页版
不摊大饼“提密度”,广东“二次起跑”重塑产业园区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日前,工业和信息化部和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印发《工业园区高质量发展指引》(以下简称《发展指引》),提出引导工业园区向特色化、集约化、数智化、绿色化、规范化方向发展。

  这意味着,全国的产业园区建设正在从过去追求规模扩张、招商引资“拼数量”的粗放模式,迈向以提升质量、提高效益和增强创新能力为核心的内涵式增长新阶段。

  在全国工业体系中,广东无疑是一面风向标,在迈向“质的跃升”方面率先蹚出一条新路。

  自2005年在韶关、阳江落地首批3家省级产业园区起,广东的产业园区在20年间一下子“冒”出109家,以及15个承接产业有序转移主平台及7个大型产业集聚区,基本实现了全省21个地市县域全覆盖。

  20年来,广东累计投入530亿元省级专项资金、13万亩建设用地指标,推动园区工业总产值突破2.4万亿元。产业园区成为广东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压舱石”、产业有序转移的“主平台”、县域经济振兴的“主引擎”。

  但广东的产业园区也在经历转型的“阵痛”。目前,广东超六成园区的主导产业聚焦电子信息和食品产业,同质化程度高,主导产业产值占比不足40%;有过半园区反映与社会资本对接能力不强,专业运营机构参与度偏低,部分主平台财政注入资本金使用滞后,投资结构单一;2024年签约项目金额较上年下降28%,累计开工率不足50%。

  事实上,当园区经济已不再只是工业发展的空间承载体,而是创新链、产业链、资本链、人才链等多元要素重塑整合的核心平台。站在“百千万工程”纵深推进的节点上,如何破解园区发展中的“提质”与“增效”难题、如何在协同发展中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成为广东新阶段园区治理的关键课题。

  10月10日,广东召开了一场全省加快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打造“百千万工程”产业主引擎工作的推进会,不仅总结了20年来的成绩与问题,还深入探讨了未来的发展方向。透过这场推进会,可以清晰看到广东园区发展正迎来政策体系重塑、产业结构重构、治理模式再造的“第二次起跑”。

  从“摊大饼”转向“提密度”

  回望过去二十年,广东产业园区的发展逻辑经历了从资源驱动到机制驱动、从供给导向到创新导向的深刻转变。

  按照广东的逻辑,破解“提质”与“增效”的关键,不仅在于做大体量,更在于优化结构、创新机制、增强内生动力。

  过去,园区主要承担土地集约利用、招商引资的平台功能,是“工业地产的提供者”。如今,以江门、湛江、梅州等地为代表的新型园区,正从“卖土地”向“投产业”转型,通过资本纽带与产业形成命运共同体,完成了从“房东”到“股东”的身份转变。

  湛江市在承接产业有序转移主平台改革中,创新“资本招商、以投促引”模式,由湛江市城发集团作为投资运营主体,以母子基金、专项基金、股权直投等方式,预计可撬动超37亿元总投资,财政资金放大效应约6倍。

  梅州则创新“国企与民企协同、产业与金融协同、上下游协同”的“三个协同”机制,通过设立广梅食品产业基金和5亿元产业基金,引导食品饮料、电子信息等主导产业形成集群。

  这些创新表明,园区经济正在完成从单一空间运营商到产业投资商的角色跃迁,园区与企业、资本的关系由“一供一需”转向“共投共生”,形成了共担风险、共享收益的运营新逻辑。

  另一方面,随着城市化进程和耕地红线的严格约束,新增工业建设用地空间日益紧张。广东在全国率先推行“零增地提效”改革,通过优化空间布局和政策创新,实现“向存量要效益”。这个时候,园区承担的角色促使产业发展从“增量扩张”向“存量活化”转变。

  广州市在全省首创工业区块管控制度,划定621平方公里控制线,提出“像保护耕地一样保护工业用地”,实现了工业空间的长期锁定和形态优化。珠三角多市推进村镇工业集聚区更新改造,仅广州就分三批遴选了27个试点项目,总面积约8平方公里、改造后可新增产业载体近2000万平方米。这种从“摊大饼”向“提密度”的转变,不仅提高了土地的“经济容积率”,也引导产业结构向高端化、智能化方向升级。

清远高新区上榜广东省特色产业园

  另一方面,一些县市依托自己广袤的土地资源,为有特殊需求的产业提供了落地的契机。

  恩平市委常委许坚武对南方财经记者梳理了恩平市抓住的特殊机遇:“数控机床产业对厂房的要求较高,对楼层承重有要求,无法满足工业上楼。恩平市大量的土地刚好契合了产业发展的需求,我们也基于这样的禀赋针对性地招商引资。”

  据他分享,通过把分散在各地的零部件制造企业引入恩平,5年来,在恩平市的数控机床企业从0飙升到了120多家,该产业的规上工业总产值从第一家的3000多万元,短短5年间就增长到了51.6亿元,增长了170多倍。

  广东产业园区的另一显著变化是竞争逻辑的转向。过去各地倾向“各自为战”,如今园区发展更加注重产业链、创新链的区际协同,园区经济从“单打独斗”走向“协同共生”。

  从空间布局看,全省形成了“7个大型产业集聚区+15个主平台+106个省产业园区”的网络化体系,实现了产业梯度分工与资源流动。近三年,粤东、粤西、粤北省产业园区新增规上企业中有七成来自珠三角转移,体现了省域内的产业扩散效应和经济均衡性。

  区域协同还体现在政策联动层面。

  梅州、清远、揭阳等主平台通过穗梅产业共建、穗揭技术协作等机制,建立飞地经济和基金共投机制;肇庆、阳江等地共享主导产业链供应商数据库,形成“园区联盟”式招商格局。这些探索从竞争走向竞合,为广东构建跨区域的产业生态圈提供了实践样本。

  总体来看,“提质”与“增效”的实践已使园区发展从“拼速度”向“拼质量”转型,广东正在以机制创新推动空间再造、以政策协同激活产业动能,为全国工业园区转型提供有益借鉴。

  园区负责人支招“协同”与“特色”路

  产业园区的高质量发展,不仅关乎单个园区的内部效率,更关乎省域层面的系统协同。

  广东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产业结构趋同、招商能力不足、项目进度不理想等制约因素。立足新起点,破解这些矛盾,关键在于通过政策统筹与要素再分配,形成全省“一盘棋”的发展格局。

  根据广东省工信厅2024年度监测分析结果,尽管全省园区总体运行态势稳中向好,但仍存在三大瓶颈:

  一是主导产业特色不够鲜明。目前超六成园区的主导产业聚焦电子信息和食品产业,同质化程度高,主导产业产值占比不足40%。二是招商引资能力不够强。有过半园区反映与社会资本对接能力不强,专业运营机构参与度偏低,部分主平台财政注入资本金使用滞后,投资结构单一。三是项目建设进度不及预期。 2024年签约项目金额较上年下降28%,累计开工率不足50%。

  这些问题的根本成因在于园区之间起点不同、定位重叠,以及项目审批、要素保障、土地开发等环节的系统性不匹配。如果不从体制机制上突破,很难支撑园区向更高质量发展迈进。

  为解决发展不平衡、资源碎片化问题,广东近年来把园区作为推进“百千万工程”和县域经济振兴的主抓手,广东省工信厅联合省“百千万工程”指挥部办公室,聚焦县域产业园区突出问题,研究制定并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县域产业园区标准化建设打造“百千万工程”产业发展主引擎的实施方案》;联合10个省有关部门印发《关于优化提升省产业园区营商环境的若干措施》。

  会议提出,要以“标准化建设、分类分级管理”为抓手,推动园区提质扩能。省级层面将强化财政资金、用地指标、专项债等要素的“差异化配置”,建立资源“调慢补快”机制,对发展质量高的园区实行奖励倾斜。

  协同不是趋同。构建健康可循环的梯度布局模式,需要打通省域南北、东西的产业通道,也需要区域协调发展的制度框架。广东提出,新一轮的园区建设将更加突出“特色导向”。通过培育广东省特色产业园70个、试点园区若干,形成“一园一主业、一市一特色”的格局。

  例如,江门推动“园区再造工程”,重点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等“三新项目”,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制造业新增长极;梅州以食品饮料、电子信息、汽车零部件三大特色产业实现60%的工业增速;湛江依托半导体、智能装备等产业集群,以“市场化基金+实体运营”形成高效招商闭环。

广东省梅州梅县产业园获批设立

  也有不少的产业园区负责人支招:“一个迅速形成特色的方式,是引入龙头企业。”梅州市政府党组成员、梅州融湾产业园区党工委书记张文杰跟南方财经记者分享,梅州市依托梅州圣戈班、广汽部件等龙头企业引领产业生态,成功引进世界500强企业法国佛吉亚微电机项目今年落户园区,“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效果非常好”。今年,梅州市1—9月规上工业总产值等主要指标增长超60%,GDP上半年增速全省排名第一。

  这种特色化、品牌化的路径,是广东走出“千园一面”的关键。未来,随着园区标准建设试点推进,“一园一策、一域一标”的差异化发展体系有望更加完善。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温馨提示: 1.根据《证券法》规定,禁止编造、传播虚假信息或者误导性信息,扰乱证券市场;2.用户在本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34289898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021-54509966/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