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9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网站更新保险机构法人名单。截至2025年6月末,全国持牌保险机构共238家,总量较去年同期减少一家。其中,财险公司从89家降至88家,其余八类机构数量保持不变。
值得注意的是,华泰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富德保险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安联(中国)保险控股有限公司等多家机构的监管责任单位从金融监管总局划转至北京、深圳、上海等地方监管局。有业内人士分析指出,随着“谁审批、谁监管、谁负责”的原则落地,保险业分级分类监管框架已驶入实操阶段。
总量“微降” 存量风险持续出清
名单显示,截至2025年6月末,保险集团(控股)公司、寿险公司、养老保险公司、健康险公司、再保险公司、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等机构数量保持稳定,仅财险公司从89家降至88家。
具体来看,共有中国人民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在内的保险集团(控股)公司13家;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在内的财险公司88家;中国财产再保险有限责任公司在内的再保险公司7家;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在内的寿险公司75家;平安养老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在内的养老险公司10家,其中长江养老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参照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管理;平安健康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在内的健康险公司7家;中国人保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在内的保险资产管理公司34家;政策性保险公司1家,为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互助社3家,分别为慈溪市龙山镇伏龙农村保险互助社、慈溪市龙山农村保险互助联社、瑞安市兴民农村保险互助社。
“全国持牌保险机构总量已连续三年维持在240家以内,‘稳’成为行业关键词。”有业内人士分析表示:此次财险公司数量下降,主要受去年天安财险等完成风险处置、牌照退出所致,并不代表行业收缩,而是存量风险出清。
值得关注的是,尽管机构数量微降,行业经营韧性持续显现。金融监管总局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保险业继续保持增长势头,人身险和财险发展状态良好。2025年前6个月,保险业原保险保费收入合计3.74万亿元,较2024年同期增长5.04%;赔付支出1.35万亿元,同比增长8.6%,实现“减量”与“提质”的双向平衡。
监管“下沉” 分级分类监管提速
记者据名单比对统计,有51家保险机构的监管归属由“总局直管”调整为“地方负责”,范围覆盖保险集团公司、财险公司、寿险公司、保险资管公司等全业态。如:华泰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汇友财产相互保险社、中信保诚人寿保险有限公司、光大永明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合众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中意资产管理有限责任公司、英大保险资产管理有限公司等机构的监管责任单位由“金融监管总局”调整为“北京金融监管局”;
安联(中国)保险控股有限公司、工银安盛人寿保险有限公司、华泰财产保险有限公司、申能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小康人寿保险有限责任公司、昆仑健康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瑞华健康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华泰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交银保险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国华兴益保险资产管理有限公司等机构的监管责任单位由“金融监管总局”调整为“上海金融监管局”;
富德保险控股股份有限公司、新华养老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深圳比亚迪财产保险有限公司、前海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前海再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生命保险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华夏久盈资产管理有限责任公司、建信保险资产管理有限公司等机构的监管责任单位由“金融监管总局”调整为“深圳金融监管局”。
其他还有,复星联合健康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的监管责任单位由“金融监管总局”调整为“广东金融监管局”;百年保险资产管理有限责任公司的监管责任单位由“金融监管总局”调整为“大连金融监管局”;永诚保险资产管理有限公司的监管责任单位由“金融监管总局”调整为“宁波金融监管局”,等等。
金融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高质量的金融监管。2025年9月22日,金融监管总局局长李云泽在国新办发布会上表示,“十四五”以来已对41家重点机构实施提级监管,同步下放112家中小机构监管权限,全面推进分级分类监管,坚持“高风险、高强度,低风险、低强度”,把宝贵的监管资源用在刀刃上。
配套制度亦在同步完善。为加强金融基础设施统筹监管与建设规划,中国人民银行、证监会近日印发《金融基础设施监督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将自2025年10月1日起施行。
记者留意到,《办法》明确“谁审批、谁监管、谁负责”,要求金融基础设施运营机构设立风险管理委员会、保持不低于6个月当前运营成本的优质流动性资产,并定期监测和评估。把风险监测从“事后救火”变为“事前预警”。
有业内专家预判,随着分级分类监管向纵深推进,监管评级结果或将与机构准入、业务试点等权限直接挂钩。“这将会加速行业分化,推动资源向合规经营、服务实体的机构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