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下旬,印度商品及服务税改革正式生效,此前的四档税率被简化为5%和18%两档。对于此次税制改革,印度政府酝酿已久,印度总理莫迪在新税制公布时表示,降低税率将使居民家庭节省更多开支,并让企业经营更加轻松。
根据最新税制,印度的税率结构从四档大幅简化为5%和18%两档,同时将大量日常必需品纳入免税或最低5%税率范围,此次改革最显著的特点是废除了12%税率档位,将绝大多数原适用于该档的商品税率降至5%。牛奶、面粉、奶酪等基本食品延续免征或5%低税率,冷冻蔬菜、预制食品、铅笔等大量日常消费品也享受到此次税率下调的红利。
本次税改并非一次常规的政策刺激。在美国政府对印度产品征收50%关税的背景下,印度政府希望本国民众减少购买外国产品,转向支持本土商品,从而在国际贸易新格局下逐步实现自力更生,因此税改与莫迪政府的“印度制造”战略紧密咬合。因为,除去日用品外,电子元件、太阳能设备等关键制造业投入品的税率也有所下调,与印度政府近期通过的半导体产业巨额补贴方案形成配合。放眼全球,泰国下调餐饮增值税、越南简化税则等举措频现,新兴经济体纷纷通过优化税制提升竞争力。印度此次改革,也是跟上浪潮、强化自身、吸引外资的关键一步。
经济界人士分析认为,税改有望为印度经济注入新动力。一方面,税率简化大幅减轻了中小企业的合规压力。印度工商业联合会(FICCI)调查显示,超60%的中小企业将复杂税率视为主要运营障碍,税率分级过多,无形间推升了中小企业合法经营中的自我规范难度。统一税率后,企业不再受此困扰,可投入更多成本与精力在生产和研发上。另一方面,减税直接为印度居民消费“减压”。野村证券分析指出,日用品降税可能推动整体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回落0.2个至0.4个百分点,为持续高企的通胀提供一定程度的缓冲。
税改是莫迪政府在当前国际经济形势下实现印度“强国梦”的重要举措。然而,国内外种种现实因素仍然让莫迪政府的经济改革面临不少挑战。
首先,税改负面因素难以忽视。评级机构穆迪认为,尽管印度全面的商品及服务税改革将促进消费,但是,印度政府放弃的收入可能会限制财政整顿和债务削减的进展。短期内,减税带来的市场活力能否兑现,尤其是能否弥补政府财政收入降低所造成的缺口,是一个不能忽视的问题。
其次,政策执行效果有待观察。根据印度国内的税制,印度的中央政府统一征税后与各邦分成,地方屡屡抱怨自己没有足够的财政自主权,例如泰米尔纳德邦等富裕地区多次表示税收分配不公。此次税改结果令许多地方政府认为是“中央动了奶酪”,对中央总揽财权的不满更甚,此种矛盾为税制长期稳定埋下隐忧。
此外,许多细节问题尚未理清。比如说,即便税率简化,缴税网络系统故障频发、发票尚待匹配等难题仍困扰着商家,税制简化虽然会减轻这些问题的程度,但并未完全解决。再比如,一些本应被照顾的行业却因税制改革被区别对待,像纺织业中部分布料因12%档取消而被动升至18%。许多商家和业界人士认为纺织业也应当像食品行业一样被优待,印度经济的结构性差异及不合理性在此次改革中更多地暴露了出来。
此轮税改堪称印度自2017年税制统一以来的最大改革。莫迪政府希望以税改为杠杆撬动经济增长,从而为自己的政治前途博取更多民意支持。短期看,税改有望让民生得到改善,但从中长期而言,税改能否坚持、能否见效,取决于政府能否在财政承压、技术升级与央地协调等诸多方面取得平衡,而这种平衡关乎莫迪政府“印度制造”战略的推进和印度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