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昌莲
10月8日晚,高速免费最后一分钟,司机们集体上演“速度与激情”,多地高速收费员为让大家省钱操碎了心,站在路口大声喊话:快点,快点。另据此前报道,对于在免费时段结束前仍在高速上行驶的车辆,交警给出了重要建议:车主应根据实际位置和时间,选择就近收费站先驶离高速公路,享受免费通行权益,待免费时段结束后,再重新取卡进入高速继续行程。
每逢重大节假日,高速公路免费通行政策便如约而至,成为亿万民众出行的“福利礼包”。这一政策自实施以来,有效降低了公众出行成本,激发了消费活力,体现了国家对民生福祉的深切关怀。然而,随着私家车保有量持续攀升,免费通行政策也逐渐暴露出“甜蜜的烦恼”:高速公路瞬间“爆棚”,服务区人满为患,堵车动辄数小时,免费结束前上演“速度与激情”,原本便捷的出行,变成一场身心俱疲的“拉练”。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不妨思考:高速免费时段,是否可以预留一定的“弹性空间”?这不仅是对政策优化的呼唤,更是对社会治理精细化的期待。
当前的高速免费政策,多采用“一刀切”模式——在固定时段内,所有小型客车免费通行。这种“集中释放”的方式,虽然便于管理,却也人为制造了交通高峰。人们为享受免费红利,纷纷选择在免费时段出行,导致道路资源在短时间内被极度挤兑。正如每年春节、国庆期间,不少高速公路化身“停车场”,不仅出行效率大打折扣,还增加了交通事故风险,甚至影响应急救援通道的畅通。这种“福利”反而成了“负担”,背离了政策初衷。
因此,引入“弹性空间”,显得尤为必要。所谓“弹性”,并非取消免费,而是通过时间、区域、车型等多维度的灵活设计,实现错峰疏导、均衡分流。例如,可探索“阶梯式免费”机制:在高峰时段适度收费,而在出行低谷期,延长免费时长或扩大优惠幅度,引导公众自主调整出行计划。又如,可针对不同地区、不同路段实施差异化政策,对车流压力较小的偏远路段,实行更宽松的免费政策,鼓励绕行分流。此外,还可结合大数据分析,动态发布路况预测与优惠建议,帮助公众做出更理性的出行决策。
预留“弹性空间”,本质上是一种“疏堵结合”的治理智慧。它尊重公众的出行需求,又不回避资源有限的现实;它坚持惠民导向,又追求效率与公平的平衡。更重要的是,这种弹性机制能够增强政策的适应性与可持续性。随着交通格局的变化、新能源汽车的普及以及智慧交通的发展,高速收费政策也应与时俱进。弹性设计为未来留出了调整接口,使政策更具韧性。
当然,任何改革都需兼顾公平与可操作性。弹性政策的推行,必须建立在充分调研、科学测算和广泛听证的基础上,避免因规则复杂而增加公众理解成本,或因信息不对称造成新的不公。同时,应加强配套措施,如提升公共交通运力、完善路网结构、强化信息服务等,形成多措并举的综合治理格局。
本版专栏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