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宇嘉
国庆假期,笔者看了几个新盘项目,发现新上市的项目多是“好房子”。比如,设计好,南北通透、双阳台,层高3米以上,错层设计,带6米挑高露台;比如,品质好,从大门到会所,再到电梯和客厅,硬件上开始趋近星级酒店;比如,得房率高,使用面积/建筑面积,起步在120%,有的达到160%;再比如,配套好,会所功能全,一家老小都有玩儿的地方。
从安全、舒适、绿色、智慧的角度来看,这些项目确实是“好房子”,但这种高端大气上档次的“好”和好房子的“好”,总感觉有点不搭。市面上的“好房子”,有一个共性就是,在设施设备、智能化、高赠送、堆科技这几方面可劲儿投入、可劲儿卷,怎么奢华怎么来。但艺术馆的归家路线、博物馆的地下用材、美术馆的社区景观,这和业主的日常有啥关系呢?
参观某项目时,身处60平米的LDKGB一体化空间——客厅(Living room)、餐厅(Dining room)、厨房(Kitchen)、阳台(Balcony)、花园(Garden)五个功能区融合设计中,站在270度落地玻璃无遮挡望湖露台边,视觉冲击感确实让人赏心悦目。但没过一分钟,我就切换到另一种意境,棘手于工作烦恼、疲惫于生活的琐碎、焦虑于小孩的中考,业主可能无暇欣赏美景。
由此,笔者联想到,对一部分有钱人来讲,确实就喜欢这种奢华。但就大部分业主而言,小区的大门、会所再怎么豪华,社区的景观和水系再怎么赏心悦目,全屋再怎么智能化,住进去之后,最关心的还是房子漏不漏水、隔音好不好,小区安不安全、宠物能不能管好、卫生能不能搞好,边上的市场菜品能不能全一点、便宜一点,维修能否及时、收费低一点。
现在的“好房子”项目,“硬件堆砌”“过度投资”等技术、物质的成分太重了,“软性服务”“回归日常”等贴近居住和生活的成分不足。本质上,还是销售策略导向在其中作祟,将“卖房子”看作一个瞬时的感性营销。在售楼处、样板间、小区里,通过360度、无死角、立体式的“场景呈现式”的营销轰炸,全面打造高端的印象感,以期在短时间内俘获买家。但交付以后,景观水系、会所功能都会或多或少维护不到位,甚至物业服务都会褪色。
出现这种问题,源于供给决定需求的思维惯性。一直以来,房子短缺,供给多少就能驱动多少需求。现在,房子足够了,但“好房子”不够,惯性驱动下就用过去的供给思维打造好房子;另一方面,认为增量需求还在物质方面,即对更大面积、更好设计和材料、更智能化等的需求。但事实上,存量时代碰上信息透明、钱包紧张,用户需求已转向了“体验”和“实用”。
即便是钱包厚实的买家,消费也开始理性了,不再愿意为表面的浮华、使用频率低而买单。比如,智能化告别繁琐操作,但很多功能操作起来麻烦,能全搞懂的人不多,特别是中老年人群。常用的就那几样,如智能门锁。智能化的Bug很多,如“回家模式”一键控制确实方便,但如果窗户没关,回家路上不可能一键开空调;比如,系统升级要业主换设备、付费咋办?
所以,近期新房市场发生了变化,销售去化下降了,克而瑞统计的重点30城新推盘9月份去化率降至38%,销售驱动从产品力转向“价格+产品”,简言之也要价格优惠。确实,硬件和技术强投入能打动一部分人,但能持续打动人的,一定是贴近日常的服务和体验,首先要满足负面清单、底线标准,比如交付、安全、隔音、维护等,要达到合格的量化标准。
然后,在售楼现场和样板房,公示承诺达到这些标准,同时还要根据对业主需求的微观调研,除基本的教育医疗配套外,还要配置诸如综合性菜市场、老年理发店、托幼中心等契合大多数业主需要的公共设施;最后,按照“像造汽车一样造房子”,建立住房“4S店服务体系”,从买房到居住、维修、改造,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开发商要转型为运营商。总之,“好房子”的叙事,已告别资本和营销,回归日常居住和体验,唯有如此好房子才能长红常好。
本版专栏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