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8日,2025年诺贝尔化学奖花落“金属有机框架(MOF)”领域,让这一被誉为“分子积木”的前沿材料走进公众视野。更值得关注的是,这一顶尖科学成果,已在重庆实现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的全面突破。
位于涪陵区的理工清科(重庆)先进材料研究院(以下简称理工清科研究院),正成为全国MOF材料研发、生产与商业化应用的“桥头堡”。
诺奖大师与中国弟子的“重庆缘”
据上游新闻记者了解,本次诺奖得主之一、被誉为“MOF之父”的奥马尔·M·亚吉教授,不仅是该领域的奠基人,也是研究院的科学顾问。而研究院的另一位关键人物——北京理工大学副校长王博教授,曾师从亚吉教授多年,深谙MOF材料研究的精髓。
这对“师生档”跨越太平洋的合作,在重庆结出硕果。2022年3月,由北京理工大学学科性公司——理工清科(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与重庆涪陵区联合共建的理工清科研究院正式落户。
在亚吉与王博的指导与推动下,理工清科研究院迅速成长为国内首个MOF材料批量化制备中试平台、全球领先的百吨级MOF材料生产基地。
从“搭积木”到“造产品”,MOF跑出产业化加速度
MOF材料是一种由金属和有机分子构建而成的三维材料——简单说,它就像是化学家用“分子积木”拼搭成的迷你房子。其内部表面积巨大,1克材料的内部面积堪比一个足球场,因此在吸附、储能、过滤等领域潜力巨大。
在理工清科研究院,MOF已不再是实验室里的“高冷”成果,而是走进生产线、走进市场的“硬核产品”。
如针对半导体先进制程制造领域的气态化学污染问题,研究院开发出AMC超级滤料,可高效吸附半导体制造过程中产生的气态污染物,性能全球领先,成果已在知名半导体企业应用。
在低空经济领域,联合研发的全球首款MOF固体氢动力无人机于去年成功首飞,将无人机续航提升至同等质量锂电的三倍以上,突破行业瓶颈。
针对我国氦气高度依赖进口的“卡脖子”难题,研究院成功开发出页岩气提氦专用膜材料与工艺装置,为保障国家战略资源安全提供新路径。
此外,MOF材料在血液净化滤材、新型硼药、绿色建材等10大领域实现技术突破及产业化应用。
打造MOF产业高地,重庆向全国输出“新材料解决方案”
目前,理工清科研究院已建成8000余平方米的研发与生产空间,拥有超200台先进设备,团队规模超百人,累计申报专利140项,孵化企业6家,覆盖半导体、氢能、生物医药等关键领域。
“MOF获得诺奖,是对其巨大应用潜力的肯定。而我们的使命,就是让潜力变为现实。”研究院院长丁佰锁表示,重庆已成为全国MOF材料从研发、中试到规模化生产的全链条中心。未来,研究院将继续借助AI辅助设计、联合研发与国际合作,构建从分子设计到终端应用的全产业链,推动MOF材料重庆解决方案走向全国、服务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