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深圳市委金融委员会办公室(下称“深圳市委金融办”)发布《关于警惕非法集资陷阱的风险提示》(下称《风险提示》)。《风险提示》指出,当前非法集资活动花样持续翻新,隐蔽性与迷惑性显著增强,部分不法分子借“新概念”“新场景”设局,不仅严重侵害群众财产安全,更扰乱市场经济秩序。
为提升公众风险防范意识,《风险提示》详细披露了“农业云养殖”“医疗美容”“AI算力租赁”等六大类非法集资典型案例,并明确金融业务特许经营原则及正规机构资质查询渠道。

案例一:“农业云养殖”陷阱——“云养黑猪”高收益实为传销骗局
《风险提示》首个披露的案例,聚焦近期高发的“农业云养殖”领域。据介绍,某地市民孙女士经朋友介绍,接触到一款“云养黑猪”投资项目。该平台对外宣称,投资者无需实地参与养殖,认购后即可享受年化60%的固定收益。孙女士投入资金后,平台以“系统升级”为由冻结提现功能,随后关闭APP。经查,该项目无真实养殖场,利用层级返利发展4万会员,涉案金额超亿元,涉嫌非法传销活动。
深圳市委金融办特别提示,近年来,“云养经济”领域违法犯罪活动高发。一些不法分子往往打着“发展农业产业”的幌子,将正常的农产品种养、销售环节包装成“投资融资项目”,借助互联网平台广泛宣传推广,从事违法犯罪活动,既侵害公众合法利益,也对农业产业健康发展造成负面影响。
据了解,此类欺诈活动存在三大典型特征:一是以“农业+科技”为噱头,炒作田园生活、有机生态、智慧农业等热点,伪造养殖、种植的视频图片来虚构或夸大实际生产场景,对外宣称低风险、高收益,但真实经营模式难以支撑其承诺收益;二是网络属性强,不法分子依托互联网、移动应用程序开展运营,通过网上支付工具收付资金,风险波及范围广、扩散速度快,资金监管和追踪难度大;三是存在多种违法犯罪风险,不法分子以种养收益分红、农特产品返还等为诱饵,吸引公众投入资金,有的利诱参与人发展人员加入,不断扩充资金池,涉嫌非法集资、传销等多种违法犯罪行为。
案例二:“医疗美容”陷阱——“美容贷”骗局致巨额损失
随着“美丽经济”兴起,医疗美容行业成为非法集资新“温床”。《风险提示》披露,某美容机构以“零成本变美”为诱饵,宣称“贷款做项目,公司替还款”,诱导消费者通过合作平台办理“美容贷”,将贷款资金全额转入机构账户,承诺分期返还本息,诱骗近千名消费者贷款6622万元,实际仅部分返款即崩盘,造成4070万元损失,涉嫌集资诈骗。
深圳市委金融办指出,当前医疗美容行业快速发展,部分不法分子借“美丽经济”噱头,将非法集资与医美服务捆绑,通过“免费项目”“股东分红”“创业加盟”等幌子设置骗局,尤其针对中青年女性、创业者等群体实施侵害。此类骗局隐蔽性强、涉众面广,已造成多起大额财产损失案件。
案例三:“AI算力租赁”陷阱——“云存储投资”属庞氏骗局
在“人工智能”“云计算”等高科技概念热度加持下,不法分子开始借“高科技投资”之名设局。《风险提示》显示,某公司对外宣称“购买云存储容量即可享受固定收益”,具体方案包括“投资1万元购买1000GB云存储空间,年化15%-30%收益,按月分红”“存储满1年不仅返还本金,还额外奖励20%收益”,实则以新投资者资金兑付旧投资者收益,涉嫌非法集资。
深圳市委金融办提醒,一些不法机构打着高科技投资等旗号,编造包装虚假投资AI、云计算、云存储、大数据等服务器项目,以高额收益为诱饵,吸引投资者参与,实施非法集资活动,严重侵害公众财产安全。该类机构利用热点概念进行炒作,编造包装所谓高科技投资项目,公开虚假宣传高额收益并吸收公众资金,具有非法集资、诈骗等违法行为特征。
案例四:“RWA”陷阱——“数字文旅基金”涉虚拟货币诈骗
《风险提示》还关注到“RWA(实物资产代币化)”这一新兴概念被不法分子滥用的情况。部分不法分子以“RWA”、虚拟货币、“境外数字期权”等为噱头,诱导群众参与交易炒作,扰乱经济金融秩序,滋生赌博、非法集资、诈骗、传销、洗钱等违法犯罪活动,严重危害人民群众财产安全。
据悉,某机构以“RWA数字文旅基金”为名,引导投资者下载专属APP购买虚拟货币,并通过“拉人头抽提成”的模式发展下线,声称入会可免费旅游并获高额回报。经查,该模式无任何实体文旅资产支撑,纯靠新投资者资金维持运转,涉嫌集资诈骗。
针对此类虚拟货币相关的非法集资活动,《风险提示》特别援引2021年9月中国人民银行等十部委联合发布的《关于进一步防范和处置虚拟货币交易炒作风险的通知》,明确四大法律边界:一是虚拟货币不具有与法定货币等同的法律地位,不能作为货币在市场上流通使用;二是虚拟货币相关业务活动属于非法金融活动,开展此类活动构成犯罪的,将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三是境外虚拟货币交易所通过互联网向我国境内居民提供服务,同样属于非法金融活动;四是参与虚拟货币投资交易活动存在法律风险,若相关行为违背公序良俗,民事法律行为无效,由此引发的损失由参与者自行承担;涉嫌破坏金融秩序、危害金融安全的,将由相关部门依法查处。
案例五:“假冒央企国企”陷阱——伪城投公司债权产品致损
“贴国资标签、伪造‘安全背书’”是非法集资的常见套路,《风险提示》披露的第五类案例便聚焦此类骗局。某机构假冒“地方城投公司”名义,以“城市更新拆迁项目”为噱头发行债权产品,并对外宣传“本金由市国资平台全额担保,到期不兑付可直接向国资委追责”。然而,经调查核实,该机构与地方城投公司无任何关联,所谓的“担保函”系伪造,涉案资金大部分被转移至境外,已涉嫌集资诈骗。该案中,投资者平均损失超20万元。
深圳市委金融办强调,此类骗局的核心套路是通过“贴国资标签”伪造“安全背书”,再以“低风险、高回报”为诱饵,诱导公众投入资金,本质仍是“拆东墙补西墙”的圈钱游戏,最终必然因资金链断裂导致投资者血本无归。
案例六:“黄金理财”陷阱——“黄金生息”实为无资质造假
黄金因“保值增值”属性受投资者青睐,不法分子也借机设下“黄金理财”陷阱。《风险提示》显示,某公司声称“持有上海黄金交易所牌照”,对外销售“黄金生息”产品,承诺“月息1.5%,收益稳定可靠”。投资者张某投入50万元后,该公司却以金价波动为由拒绝兑付。经核查,该公司无任何贵金属经营资质,实物黄金库存仅为镀金铜块,已涉嫌集资诈骗。
深圳市委金融办提醒,部分不法分子利用投资者对黄金交易的信息差,伪造文件和假黄金骗取投资者信任,所谓的实物黄金也往往价值低廉。投资者在参与黄金交易时,应当选择黄金交易所公布的会员单位或相关机构进行咨询和交易,避免上当受骗。
温馨提示:核查正规金融机构,认准五大权威渠道
《风险提示》中明确,我国实行金融业务特许经营制度,任何组织和个人未经国家金融监管部门依法许可,不得擅自从事金融业务活动。国家禁止任何形式的非法集资,因参与非法集资受到的损失,由集资参与人自行承担。
针对有融资需求的市场主体,深圳市委金融办建议,通过正规渠道查询信息,选择国家金融监管部门(地方金融管理部门)依法许可或备案的金融机构及金融产品,切实增强辨别和防范非法集资等非法金融活动的能力,自觉远离和抵制各类非法金融活动,防止自身合法权益受到侵害。
为方便投资者核查机构资质,《风险提示》附录五大权威查询渠道: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官网可查金融机构、保险公司、保险中介机构等的许可证信息;证监会官网可查询证券公司、期货公司、公募基金管理机构、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销售机构、公开募集基金销售支付结算机构、基金管理公司从事私募资产管理业务子公司、证券投资基金托管人、证券投资咨询机构名录,以及公募基金产品索引等信息;基金业协会信息公示网可查备案私募基金管理人、私募基金产品信息;中国人民银行官网可查第三方支付机构、互联网支付企业等信息;深圳市委金融办官网可查深圳市小额贷款、融资担保、典当、融资租赁、商业保理、地方交易场所等地方金融组织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