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是变更为香港居民,再又卸任东方港湾总经理,但斌这波操作属实让人吃了一惊。
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近日的一则变更信息,让百亿私募东方港湾董事长但斌的关注度陡然升温。信息显示,但斌的身份由“中国内地居民”变更为“中国香港居民”。
不仅如此,但斌还卸任了东方港湾总经理,变更后为“但斌经理”。这一变动迅速引发市场猜测:是个人规划使然,还是公司全球化战略的关键一步?尽管东方港湾回应称“实控人身份变更申请已提交中基协,不影响公司运营。”但市场对这位价值投资旗手的动向的关注显然还在升温。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身份变更并非孤立事件。根据基金业协会信息,东方港湾于9月30日提交了出资人变更申请,目前仍在办理中。
目前公开信息显示,但斌的持股比例仍为69%,实控人地位未变。

不得不提到的是,东方港湾近年来持续加码海外投资,调整业务重心的诸多动作。从扎根内地到布局全球,但斌的“新身份”会否是这盘跨境棋局中的关键落子?
身份变更背后的战略转型
此次身份变更与职务调整,在业内人士看来,可能与其全球化投资战略的深化密切相关。公开资料显示,早在2011年,但斌便在香港注册成立东方港湾(香港)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初步搭建跨境投资平台。
2025年6月,他在香港办公室搬迁仪式上公开表示,“从扎根中国到布局全球,是中国资本力量迈向世界舞台的生动写照。”此番表态或可见其对国际化业务的重视。
从制度层面看,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在资本市场准入、税务安排、跨境资金流动等方面具备显著优势。
有不愿具名的私募研究人士分析,香港居民身份可为私募基金管理人提供更灵活的国际业务操作空间,例如在港股、美股及离岸基金设立等方面享有更高便利度。此外,随着国内资管行业竞争加剧,部分头部私募通过香港平台设立全球母基金,构建境内外双循环投资体系,已成为行业探索的新路径。但斌此次身份调整,或许正是为了更顺畅地推进此类布局。
值得注意的是,东方港湾的投资重心近年来已明显向海外倾斜。根据美国证交会披露的数据,截至2025年二季度末,东方港湾海外基金持有美股标的市值达11.26亿美元,较一季度增长近30%,其头号重仓股英伟达在当季涨幅超过45%。
此外,公司通过纳斯达克100指数ETF、纳指科技ETF等工具间接投资微软、苹果、谷歌等科技巨头,显示出对全球科技主线的深度参与。
全球化配置与AI浪潮下的私募转型
近年来,随着国内市场波动加剧与海外科技股行情崛起,越来越多私募机构开始将目光投向更广阔的全球市场。
在这一背景下,AI产业革命成为私募出海的重要抓手。2025年以来,英伟达、AMD、OpenAI等公司在算力、模型与应用领域的突破,推动全球科技股估值持续攀升。
但斌在社交平台公开表示,“错失一个时代的风险,远大于泡沫的风险”,明确表达了对AI赛道的长期看好。数据显示,东方港湾旗下多只产品通过直接持仓与ETF投资,高度聚焦于AI技术、算力设施与应用场景。举例来看,宁泰1号私募基金持有纳斯达克100指数ETF超过6500万份,光耀匠心一号基金则重仓纳指科技ETF,其成分股集中于美股科技龙头。
然而,全球化配置并非一帆风顺。此前,但斌旗下产品曾因美股科技股回调经历大幅回撤,市场对其“转向美股”策略质疑不断。但随着2025年美股市场屡创新高,其产品业绩实现深V反转。私募排排网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9月,但斌管理的67只产品年内平均收益达13.9%,近三年平均收益超过75%,在百亿级主观私募中排名前列。这一业绩表现,一定程度上印证了其全球化策略的阶段有效性。
面对市场对AI“泡沫化”的担忧,但斌保持了相对乐观的态度。他认为,当前资本对AI的投入并非盲目追捧,而是基于技术革命带来的长期价值重估。面对风险,但斌指出,相关公司在警示发布后仍维持涨势,反映出市场对AI时代前景的共识。此外,东方港湾通过ETF工具分散个股风险,也在一定程度上平衡了组合波动性。
从行业整体发展来看,私募的国际化已成为不可逆的趋势。“全球市场分化加剧,跨境配置不仅能捕捉更多机会,也有助于降低单一市场风险。”另一位专注全球价值投资的私募负责人认为,中国资管机构若想成长为世界级平台,必须经历“出海”历练。但斌与东方港湾的此次调整,或许正是这一进程中的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