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财经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周蕊纽约报道
2025年格林威治经济论坛(GEF)于10月7日至8日在美国康涅狄格州举办,来自全球的政商领袖与头部投资人就私募资本新周期、AI与金融融合、另类资产机会、投资中国的最新脉络以及全球宏观前景展开深度对话。
论坛期间,桥水基金创始人瑞·达利欧(Ray Dalio)围绕债务与货币周期、政治与社会分化、国际力量转移、自然冲击与技术变革等议题,系统阐释了他对当下与未来数年的判断——这些线索既关乎资产价格,也关乎新的货币与地缘秩序。
五大力量影响未来世界
在达利欧看来,当下的宏观图景可被归纳为相互交织的“五大力量”:第一是“债务—货币—信用”的长周期——当以信用扩张为核心的买方力量推高总需求时,体系运转良好;一旦债务与利息负担压缩了实体部门的支出能力,就会触发供需错配与增长降速;第二是财富与价值观的分化引致政治极化,传统协商机制难以有效化解;第三是国际格局中的“上升力量与既有霸权”之间的结构性摩擦;第四是自然因素(旱涝、疫病等)周期性冲击,其历史杀伤力并不亚于战争;第五是人类知识的跃升,尤其技术革命——从长期看,它是提升人均寿命与人均收入的根本动力。达利欧提醒,理解市场波动,往往就是在这五类因素的交汇处寻找答案。
关税与贸易政策在这幅图景中处于怎样的位置?他将其归入“经常账户与资本账户”的再平衡问题:过去几十年,美中之间“商品—资本”互换的结构在供应链重塑的背景下变得难以为继,提升关税本质上是一种税收工具,名义上能带来财政收入,但相较美国整体赤字缺口只是杯水车薪。更关键的是,关税背后是制造业自给需求与中产阶层收入结构的再修复,这既是经济问题,也是安全与社会问题。
顺着“债务—货币”主线,他把当下美国财政与金融状态比作“需要以债养债的后期阶段”:支出与收入缺口扩大、政府与央行的资产负债表承压、债务久期与利率水平的错配导致利息支出挤压其他开支——这些都会加速国债供给的释放与对终端需求(真实投资者与央行)的依赖。当央行一边持有大量债券、在利率上行中账面承压,一边又需要“货币化”更多主权债务时,旧有的货币秩序便会弱化,储备结构也自然向“非信用型的储值载体”倾斜。达利欧直言:黄金是一种货币,是“第二大储备货币”,当法币信用被债务与赤字稀释时,黄金与其他“硬通货”就会获得更多配置权重。这也解释了为何“股市创新高”的同时,“金价也在创新高”——衡量标尺(货币)的变化与资产名义价格的抬升可以并行不悖。
看多黄金,谨慎看待“债务性资产”
在资产配置层面,他区分了“战略配置”与“战术性倾斜”。战略层面需要先构建“中性组合”(在不预判市场的情况下,最大化真实税后回报与分散度),再考虑谁来做战术判断、在何种胜率和信息条件下做增减。
10月8日,现货黄金一举突破4000美元/盎司并续创历史新高,年内累计上涨近1400美元/盎司、涨幅逾52%;现货白银同步走强,逼近48美元/盎司,创2011年5月以来新高。
达利欧指出,就长期均衡而言,黄金是优秀的分散化资产,因为当组合中多数“信用敏感”资产承压时,它往往表现较好;若不做战术择时,仅从分散效率出发,黄金在长期战略组合中的占比“可以在双位数”,他给出的参考是约15%。至于战术层面,在当前信用利差偏紧、债务资产整体性价比不高的阶段,他更倾向于相对看多黄金、谨慎对待各类“债务性资产”。
谈及美联储是否该降息,达里欧给出的答案是“复杂而分化”:一方面,高收入群体与高估值资产板块中流动性依旧充沛;另一方面,中低收入群体的处境与劳动力市场的裂谷又让单一的货币政策难以“一刀切”。每一次以宽松来“让大家都感觉更好”的操作,都会在资产价格、负债结构与分配层面付出代价,因此纪律与节制或许比频繁出手更重要。
站在更长的历史维度,他把当下与20世纪30年代、70年代的若干关键节点相对照:当一国在财政、货币与国际秩序上遭遇“阶段性重置”,市场与制度都会经历“看似陌生、实则相似”的剧本——货币贬值、储备结构迁移、政治分化与技术繁荣并行。正因为如此,今天我们同时看见“AI 叙事的巨大前景”与“估值层面的某种躁动”。他并不愿简单地把“整个市场”打上泡沫标签,但他提醒,真正的超额回报更可能出现在“应用层”的效率提升,而非“超级平台”的对赌上。
至于地域与市场的权重,达里欧表示,美国资产规模大、流动性强,但部分板块昂贵且资金流向存在隐忧;中国资产估值相对便宜,但资本流动与结构性课题(地方政府债务、产业重构、养老金与税制安排等)需要深度改革与时间来消化。对他而言,更现实的做法是:在战略配置中维持对美国的更高权重、对中国保持敞口并进行战术机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