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稳投资、防风险,地方政府依法举债规模继续创新高,但发行接近尾声,举债增速逐步回落。
根据财政部及机构数据,今年前三季度全国发行地方政府债券合计约8.54万亿元,同比增长约27%。
目前地方政府合法借钱渠道基本来自发行地方政府债券,为了稳经济今年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靠前发力,地方政府发债进度明显快于去年。这也体现在今年前三季度地方发债借钱规模创新高,且保持两位数增速(下图为地方政府债券月度发行规模图)。

上图来自“企业预警通”(下同)
今年以来地方借钱规模并不小。
财政部数据显示,今年前8个月地方政府广义财政收入(即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本级收入和地方政府性基金预算本级收入之和)约10.75万亿元,而前8个月地方借钱规模约7.7万亿元,占广义财政收入比重约72%。上述广义财政收入并未包含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及举债收入等。
那么,地方举借的8.5万亿元究竟花在哪里了?综合官方以及机构数据分析显示,答案是约六成资金用于偿还旧债,近四成资金则用于投向重大项目建设。
根据财政部及机构数据,今年前三季度地方政府发行的8.54万亿元政府债券中,地方政府再融资债券发行约4.19万亿元,同比增长约69%。新增地方政府债券发行约4.35万亿元,同比增长约3%。
所谓地方政府再融资债券,简单说就是这笔债券资金被拿去偿还旧债,这包括用于偿还地方政府到期的政府债券本金,以及置换地方政府存量隐性债务,此举主要是优化债券期限结构,缓解地方偿债压力。而新增地方政府债券中,除了部分用于偿还旧债外,主要还是用于重大公益性项目建设以稳投资、补短板、稳经济。
通过前述数据不难发现,今年前三季度地方政府再融资债券发行规模同比大增69%,而这主要是今年2万亿元用于置换地方政府存量隐性债务的再融资债券基本在上半年完成发行所致,这也成为带动今年地方借钱规模快速增长的主因。
另外,根据企业预警通数据,今年前三季度新增地方政府债券中,特殊新增专项债发行规模约1.2万亿元。这笔资金被市场认为用于置换地方政府存量隐性债务及偿还拖欠企业账款。因此加上前述4.19万亿元地方政府再融资债券,今年前三季度实质用于偿还旧债的政府债券发行规模约5.39万亿元,占发债总额比重约63%。
今年大量政府债券资金用于“借新还旧”,尤其是置换存量隐性债务,化债取得明显进展。
财政部部长蓝佛安近期在国新办发布会上表示,截至今年8月底,地方政府已经发行了4万亿元地方政府再融资专项债券置换存量隐性债务,债务平均利息成本降低超2.5个百分点,可节约利息支出超过4500亿元。
蓝佛安表示,化债打通了资金链条,地方腾挪出更多的资金资源、时间精力和政策空间,用于解决经济发展的堵点、痛点和难点,增强了地方发展动能。另外,化债还推动了融资平台加快退出,改善了金融机构资产质量,金融风险显著降低。
今年前三季度除了超六成资金用于偿还旧债,剩下的约四成新增地方政府债券资金(3.15万亿元)则投向了重大项目建设,其中又主要以地方政府专项债券项目(约2.5万亿元)为主。
根据企业预警通数据,今年前三季度地方政府发行的用于项目建设的2.5万亿元新增专项债项目中,约28%投向市政和产业园基础设施,约18%投向交通基础设施,约14%投向土地储备,约12%投向保障性安居工程,约12%投向医疗卫生、文化旅游、教育等社会事业,约6%投向农林水利等。

在上述专项债资金助力下,一大批公益性项目开工建设,带动基础设施投资保持稳定增长。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今年前8个月,第三产业中基础设施投资(不含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同比增长2.0%。这高于同期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0.5%)。不过基建投资增速较前期有所放缓。
近期国家发展和改革委新闻发言人李超表示,为促进金融更好服务实体经济,推动扩大有效投资,国家发展和改革委会同有关方面积极推进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有关工作。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规模共5000亿元,全部用于补充项目资本金。
根据年初国务院安排,今年全年地方政府新增债券发行规模上限为5.2万亿元,而前三季度实际发行规模约4.35万亿元,这占了全年发债总额比重约84%,这意味着今年地方政府新增债券发行已经接近尾声。市场比较关心四季度中央会否出台增加地方政府债券发行额度增量政策。
目前业内一些专家建议,可以优先考虑将明年部分置换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的额度提前至今年四季度发行,以进一步缓解地方偿债压力。
中诚信国际研究院院长袁海霞近日建议,在今年剩下的时间里增发1万亿地方政府债券来置换存量隐性债务,通过存量债务风险的缓释来改善地方活力和地方流动性压力。
蓝佛安在上述会上表示,下一步继续落实好一揽子化债举措,提前下达部分2026年新增地方政府债务限额,靠前使用化债额度,多措并举化解存量隐性债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