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英国央行的一份报告在全球金融圈扔下了一颗“深水炸弹”。他们警告说,当前全球市场正面临两大潜在“爆点”:一是人工智能(AI)驱动的股市估值可能已经高得离谱,堪比互联网泡沫巅峰时期;二是美联储的独立性正受到前所未有的威胁,一旦动摇,将引发美元资产的剧烈重估。这两大风险若同时爆发,全球金融市场可能会迎来一场“完美风暴”。

AI估值泡沫:科技巨头撑起半边天
让我最感到震撼的是英国央行对AI相关股票估值的判断——美国标普500指数中近30%的估值来自前五大科技公司,这是过去50年来的最高集中度。芯片制造商英伟达、微软、苹果、谷歌母公司Alphabet、亚马逊和Meta,几乎成了AI叙事的全部押注对象。更让人警惕的是,基于历史盈利的股价估值已达到25年来最“过热”的水平,与2000年互联网泡沫破裂前夕相当。虽然投资者对未来利润的乐观预期让这些估值显得“合理”了一些,但问题恰恰出在这里:未来真的能兑现吗?英国央行明确指出,如果市场对AI影响的预期降温,整个股市将“特别脆弱”。毕竟,像Meta老板扎克伯格都公开表示宁愿浪费几百亿美元也不愿错过AI,这种近乎赌徒的心态,正是泡沫的经典特征。
美联储独立性危机:全球金融的“阿喀琉斯之踵”
除了AI泡沫,另一个让我坐立不安的风险是美联储的独立性正在被侵蚀。英国央行行长安德鲁·贝利直言对此“非常担忧”,而导火索正是特朗普总统多次施压美联储降息,甚至试图解雇理事莉萨·库克。英国央行警告,一旦市场对美联储信誉的看法发生“突然或重大变化”,美元资产,尤其是美国国债,可能面临“急剧重新定价”。这意味着全球资本流动将剧烈动荡,风险溢价上升,波动性飙升。更直接的影响是,英国政府的借贷成本与美债收益率高度挂钩,美国债券价格下跌会直接推高英国新发债务的成本。上个月,英国30年期国债收益率已创下1998年以来的新高,这绝非偶然,而是全球对高负债经济体失控的普遍焦虑在发酵。
市场分歧:是“良性泡沫”还是“定时炸弹”?
面对这些警告,各方看法却大相径庭。IMF总裁格奥尔基耶娃与英国央行立场一致,认为当前宽松的金融环境掩盖了就业等领域的疲软,市场情绪可能“突然逆转”。然而,美国本土的声音则轻松得多。旧金山联储主席玛丽·戴利称这可能是“良性泡沫”,即使最终回报不如预期,也会留下有生产力的技术成果。英伟达CEO黄仁勋更是直接反驳,强调如今的科技巨头实力远超当年的pets.com,资金雄厚,不可能重演历史。这种分歧本身就说明了问题的复杂性:一边是监管机构对系统性风险的警惕,另一边是产业领袖对技术革命的信心。但正如牛津经济研究院的亚当·斯莱特所说,“没人真正知道AI最终会走向何方”,巨大的不确定性本身就是最大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