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力学描述的是什么?是在单个粒子尺度上才“显现”的物理特性,被称为“微观”现象。这与“宏观”现象形成对比。
例如,一个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球,其组成分子数是天文数字,但它不会表现出任何量子力学效应。每次把球扔向墙壁,它都会反弹回来。然而在微观世界中,一个单独的粒子有时却能直接穿过类似墙的障碍,出现在“墙”的另一侧——这种现象被称为“隧穿”。
今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表彰了那些在宏观尺度上成功观测到量子隧穿现象的实验。1984年和1985年,约翰·克拉克、米歇尔·德沃雷和约翰·马蒂尼斯3位科学家构建了一个包含两个超导体的电路,证明了可以控制并研究一种现象:超导体中的所有带电粒子协同运动,表现得就像一个单一的粒子,充满整个电路。该系统通过量子隧穿效应,向人们展现出了量子特性。
寻找统一行动的“库珀对”
3位获奖者借助了数十年来发展起来的理论概念和实验工具,试图研究一种能让多个粒子同时参与的隧穿现象。一个重要方向就是材料在极低温下出现的特殊现象。
在普通导电材料中,电流的产生是由于存在可在整个材料中自由移动的电子。但在另一些材料中,穿过导体的独立电子会变得有序,形成一种协调一致的“舞蹈”,毫无阻力地流动。此时材料就变成了超导体,而电子则两两结合成对。这种电子对被称为“库珀对”。
当超导体中的电子结成库珀对后,它们的部分个体性就消失了;但两个库珀对却可以完全相同。这意味着超导体中的所有库珀对可以被描述为一个整体,一个统一的量子力学系统。
从微观推进到宏观
20世纪80年代中期,德沃雷和马蒂尼斯加入克拉克的团队,共同承担起证明“宏观量子隧穿”的挑战。他们构建了一个使用超导电路的实验装置,承载该电路的芯片尺寸约为一厘米。此前,隧穿效应和能量量子化主要在仅含少数粒子的系统中被研究;而在此实验中,这些量子现象出现在一个包含数十亿个库珀对的宏观量子系统中,这些库珀对遍布整个芯片上的超导体。因此,这项实验将量子效应从微观尺度推进到了宏观尺度。
宏观系统“薛定谔之猫”
在宏观尺度上,人们无法在实验室中真正展示一只猫的量子叠加态。然而,理论物理学家安东尼·莱格特认为,今年3位获奖者所进行的一系列实验表明,确实存在一些现象,其中大量粒子共同表现出量子力学所预测的行为,在量子物理学家看来,它与“薛定谔之猫”在本质上是相当类似的。
今年的获奖者不仅深化了人们对物理世界的理解,也为发展新一代量子技术,包括量子加密、量子计算和量子传感等领域开辟了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