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车企借助中国品牌加速智能化产品开发、中国车企通过全球供应链企业深入布局本土化生产、外资车企在华投资意愿提升……随着中国与全球汽车产业的持续发展,中国汽车产业链与海外品牌的合作正在不断深化。业内专家表示,中国与全球汽车产业有着广阔的合作空间,海内外车企应当进一步加深合作,共同推动全球汽车产业的转型升级。
全球汽车市场面临转型压力
当前,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稳健增长,中国与世界汽车产业正在持续推进绿色化、智能化转型。
工业和信息化部数据显示,“十四五”以来我国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2024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相当于2020年全年的9.5倍,新能源汽车去年产量突破1300万辆,产销量连续10年保持全球第一。
世界新能源汽车市场也在持续发展。中金公司研报指出,基于发端于2012年的电动智能变革,全球消费者认知已建立,非中国市场将迎来需求和供给的双重拉动,美日欧等海外车企或在2027年前迎来新能源车型大放量。
各国也在进一步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以德国为例,德国汽车工业协会主席穆希雅在日前举办的2025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上表示,在电动出行方面,中国和德国都取得了重要的进展。2024年德国电动汽车市场份额达到20%,而中国的市场份额更是达到了47%。
但在发展的同时,新能源汽车也需要克服不少问题。欧盟在2023年3月批准法规,决定从2035年起禁售会导致碳排放的新的燃油轿车和小型客货车,以减少交通运输业的碳排放。欧洲等地区新能源汽车市场的转型发展仍然面临压力。
“我们在德国看到的问题是充电基础设施相对落后,无法完全匹配电动汽车上路数量的增长。在欧洲,高昂的能源价格、进展缓慢的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激励措施的不确定性等问题阻碍了新能源汽车需求的增长。包括严格的二氧化碳法规在内,这些负面因素正拖累整个行业转型。在此背景下,国际合作至关重要。”穆希雅说。
中外企业合作持续加码
面对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持续发展,海外汽车相关企业正不断加码与中国品牌的合作,在多个领域不断升级合作水平,特别是中国的研发环境受到外资企业关注。
根据中国德国商会发布的2024/2025年度商业信心调查报告,70%的受访企业认为中国汽车行业未来五年将进一步增长。在汽车领域的受访企业中,计划增加投资的超过一半,高于所有行业中计划增加投资企业的比重。其中在汽车领域受访企业的增长投资用于研发创新的占比最高,达77%。
麦格纳中国区总裁吴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近年来中国与海外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合作日益紧密,双方在技术、市场和政策等层面不断加强交流与协作。“我们和中国新能源车企的合作,不仅有助于中国品牌在欧洲的发展,对于麦格纳来说,同样可以学习到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优秀经验,助力我们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进一步发展。我们也在谋求和更多中国优秀车企的合作,并将进一步发力在中国的持续发展,而研发投入是第一步。”
宝马集团大中华区总裁兼首席执行官高翔也提到,“中国的新能源汽车数字化有着极大的优势,这给我们很多机遇进行共创。宝马在中国的成功事实上就来自产业合作、产业链合作的集成,通过共生的生态系统,使得双方受益。”
产业升级有待全球深化协同
为了进一步助力汽车产业的绿色智能化转型和可持续发展,多位业内人士表示,应当促进中国与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更深度的融合与协同。
穆希雅指出,中德合作是推动全球汽车产业转型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中德双方优势互补,若能进一步加强标准协调、技术交流和产业协作,将为构建开放、创新、可持续的全球汽车产业生态贡献力量。”
吉利汽车对外合作研究院院长王晓娟也指出,中国凭借其在供应链转型速度、成本优势与规模效益等方面的强大竞争力,与欧洲制造资源的品牌底蕴相结合,可实现优势互补与双向共赢。她同时表示,希望以技术为桥梁,与欧洲车企开展更广泛的合作,助力欧洲伙伴加速电动化与智能化转型。
对于如何加深合作,吴珍提到,未来中国车企出海需要更加注重本地化生产和供应链建设。“汽车产业链条长、影响力大,中国汽车品牌在智能和电动技术上具备一些优势,但在走向全球市场的过程中也需要进一步拥抱世界。建议中国车企更深入地与海外当地企业合作,快速实现本地化生产,降低市场进入门槛。”
人才作为汽车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同样也需要更深入的合作。世界汽车工程师学会联合会首席执行官克里斯·梅森呼吁,通过学术界与产业界的合作,加快培养适应新时代需求的汽车工程师。“汽车行业正面临深刻的转型与变革,对汽车从业者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和科研机构应与企业紧密合作,根据产业需求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同时,建议建立国际化的工程师培养和认证体系。”
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熊继军表示,新能源汽车是全球汽车转型升级的主要方向,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载体,中国愿与国际社会一道加速推进新能源汽车科技革命和相关产业的发展,让创新科技成果更好地造福世界各国的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