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睡不着,早上起不来,如何调整作息?……8天长假进入尾声,明天(10月9日)中小学生将重返校园。若孩子还是留恋假期悠闲,对上学感到有点紧张,这是正常的假期综合征。心理老师建议,从假期模式切换到学习模式,不仅需要适当地缓冲,还要做好自己的情绪调节。
【调整作息,唤醒学习力】
假期里孩子经常玩手机,回归校园,怎样调节?普陀区初中心理高级指导教师、上海市江宁学校心理教师齐越提醒,做好自己生活的管理者,重新打造健康的生物钟。
如何及时调节生物钟?晚上可以提前15至20分钟睡觉,不要熬夜。睡前一小时关闭电子设备,可改成阅读纸质书或听轻音乐,保持房间通风、适宜温度,营造舒适的睡眠环境。
及时整理假期作业与笔记,熟悉知识,可以把任务拆成“背一首诗”等小目标,完成后自我肯定。提前整理书包,营造学习仪式感。重启学习模式,不仅要比假期早起,早上还可以通过收听广播、晨读等唤醒活力。坚持晨读10分钟,你会发现自己的精神状态焕然一新。
此外,构建积极的心态,写下返校的期待,接纳自己的一些小情绪,告诉自己“大家可能都会有这样的感受”,还可以和同学分享趣事,缓解情绪上的不适。
【平稳过渡,留出缓冲带】
一些初中六年级学生可能遇到“看起来很努力,效果却不理想”的适应问题。“其实,小初衔接的适应期约为1至2个月,属于正常现象。家长避免急功近利,给孩子留出成长的缓冲带。”齐越说。
从小学到初中,不仅是学习阶段的跃迁,更是心理适应力的蜕变关键期。初中阶段是孩子身心发展的关键期,初中生活对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在齐越看来,良好的时间管理,不仅是高效的自我调控,也是清晰自我认知的体现。初中生需要学会在学习生活、社交需求、个人兴趣之间找到平衡,建立属于自己的生活节奏。比如,在应对策略上,可以实施“时段区块管理”,将一天划分为学习、休息、社交和兴趣等;建立“优先级决策系统”,用重要性和紧急性两个维度来安排任务顺序;培养高效的学习习惯,创设专属学习空间,节后及时收心,帮助平稳跨越学段衔接,快速适应学习生活的节奏。
【适度放手,做好引导者】
面对已经“小升初”的孩子,家长还要学会调整角色定位,完成从“全面监督”到“适度放手”的转变,既不能管得太严削弱了孩子的自主性,也不可放得太开导致孩子迷失方向。
怎样从“管理者”转型为“引导者”?齐越建议家长,可以采用有效的沟通方法,如:先肯定孩子的优点,再指出问题,最后给予鼓励;定期召开家庭会议,创造平等的对话空间,共同商讨解决问题。“关注孩子的努力过程,而不仅仅是考试成绩,每一次适应的过程,都是生命成长的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