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86年开始,我们就在龙泉广场区域集中打造博物馆集群。现在滕州有“一塔六馆”,围绕着龙泉塔,建有两个国家一级馆和四个二级馆,滕州博物馆、汉画像石馆是一级馆,王学仲艺术馆、鲁班馆、墨子馆和墨砚馆是二级馆。
滕州的文物特色一是青铜器、二是汉画像石、三是玉器。滕州博物馆藏品的数量之多,规模之大,时代谱系之完整,目前在全国的县级博物馆里还是有一席之地的。我们做的是通史馆,一个县级市能够做通史馆的,目前还很少。所谓通史馆,就是从史前一直到夏商周、秦汉,至近现代,年代没有间断,不同文化时期,我们都有文物作展示。
正是因为有丰富的遗址遗物,我们编纂了《滕州文物志》。第一卷是关于古遗址、古建筑的,记述了滕州所有不可移动的文物。第二卷主要是可移动的馆藏文物。今年计划出版第三卷,讲研究成果、机构和法规。
我曾经写过《滕州考古百年》,之所以写考古百年,是因为我发现我们滕州的考古发掘差不多也有那么长的历史。民国二十二年,也就是1933年,当时董作宾先生就在滕州考古,发掘了安上和曹王墓。曹王墓群的发掘,后来被称为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次科学地清理汉代画像石墓。我们这里附近是汉画像石的主要出土地,现在滕州、南阳、徐州都有汉画像石博物馆。前几年我们还发现了这些石料的来源,母祖山采石场遗址,也是滕州独一份的遗产。
我们的老馆长,六七十年代每天晚上就上废品收购站,上田间地头翻找。那时候很多人认为铜器、陶罐很晦气,铜器就卖去废品收购站,大炼钢铁了,陶罐就砸碎。他就夜里一件件去收,碰到有老乡去卖,他就花点钱买过来。那时候文化馆里有个文物组,文物还很少,一个地排车就能拉文物,然后上机关招待所给县领导汇报。后来问能不能建一个文保室,再接下来就慢慢在文化馆成立了博物馆。
八十年代末,我就在博物馆,当时在王家祠堂,两进四合院,后面就是那时候的库房。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整个国家的经济迅速发展,铁路、运河、高楼大厦等一系列建设,让地下文物大量出土。现在我们馆里有个青铜专题馆,从北辛文化到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岳石文化,到商周、秦汉,一直不断。在青铜器方面,可以说西有扶风县,东有滕县。我们展出的还是少数,还有好些在库房,多得就跟个土豪一样。
滕州的青铜器、玉器、画像石,都有鲜明的个性,但又包含其他地域文化的元素,像凤鸟纹是受到了东夷文化的影响,饕餮纹是受到商文化的影响,画像石有楚文化的影响。你可以在几个博物馆里仔细去看,慢慢去发掘。从这些文物中可以看出,中华文明是一个大家庭,正是因为兼爱、包容,才能延续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