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日寒露(2025年10月8日),正值菊黄蟹肥时。9月26日,2025苏州阳澄湖大闸蟹正式开捕,预计全年产量在1.035万吨左右,并将在10月中下旬大量上市,品蟹季将一直持续到12月左右。
消费者对螃蟹产品提出了哪些新的要求?我国进口螃蟹都从哪里来?螃蟹产业链又如何高效运作?本期《财经二十四节气》带你看。
01 品牌化标准化成趋势
小螃蟹如何“横行”大市场
“秋风起,蟹脚痒”,中国人有多爱吃蟹?从庞大的消费规模可见一斑。
据SeafoodMedia消息,2024年,中国螃蟹消费量预计突破200万吨,市场规模达174亿美元。
随着消费者对食材的产地真伪、新鲜度等品质需求日益提高,螃蟹消费市场也在加速分化与升级。

作为蟹界“顶流”,大闸蟹品牌化和高端化表现尤为突出。以阳澄湖大闸蟹为例,其不仅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认证,还通过《苏州阳澄湖大闸蟹质量等级》等打造行业标准。头部品牌如“蟹状元”更提出9S标准,覆盖养殖、品控、物流等环节。
据京东消费及产业发展研究院数据,2024年大闸蟹的销量环比增长214%。
此外,南沙青蟹、深沪梭子蟹等产品也已形成标准化体系,涵盖等级规格、加工工艺乃至捕捞环节。
数据显示,在2024中国地理标志农产品(水产)区域公用品牌声誉TOP100中,共有17个螃蟹产品上榜,其中大闸蟹占据6席。

02 螃蟹进口呈增长趋势
远洋“蟹”客,纷至沓来
中国不仅是螃蟹生产大国,也是重要的螃蟹进口国。
中国海关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共进口蟹类13.3万吨,价值达21亿美元。
从进口方来看,我国自俄罗斯进口螃蟹产品量持续增长,2020—2024年,进口额由4.3亿美元增至12.3亿美元,年均增长29.8%。

进口蟹与我国本土蟹并非简单竞争,反而形成互补。俄罗斯在我国高端蟹类水产市场中优势显著,帝王蟹、雪蟹等需求旺盛。
值得注意的是,活蟹进口占据了绝对主导地位,占中国蟹类进口总值的约90%,充分反映了中国消费者对极致鲜味的追求。
03从养殖到物流
螃蟹产业链加速升级
与螃蟹进口量齐头并进的,是国内螃蟹产业的扩容升级——中国渔业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19—2023年,中国螃蟹捕捞年产量在60万吨以上。庞大规模也推动着螃蟹养殖向精准化、智能化方向迈进。
在江苏高淳,数字技术已深度融入螃蟹养殖领域,智能蟹塘用无人机投饵、传感器监测水质,蟹农通过手机App即可远程调控溶氧量与pH值;在山东东营,同样有企业通过物联网、智能控制等技术保障大闸蟹的生长环境,以此提升大闸蟹蜕壳同步率、存活率等指标。
此外,螃蟹养殖也不再局限于沿海、沿湖地区。内蒙古利用冷水资源试养高原蟹、新疆依托冰川融水打造天山雪蟹品牌……一些地区打破了传统螃蟹养殖模式的限制,依靠当地资源禀赋,打造出各具特色的螃蟹品牌。
在冷链运输环节,为让各地螃蟹抢“鲜”一步到达消费者餐桌,顺丰、京东、中通等物流企业纷纷升级科技保障,通过全程温控、实时追踪等技术,实现快速送达。

秋深稻熟时,品蟹正当时。当膏满黄肥的螃蟹被端上餐桌,我们品尝的已不单是自然的馈赠,更是从塘口到餐桌的万里鲜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