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国庆假期,开封总会迎来大批游客,除了领略古都风情、欣赏优美风光,品尝一口地道的灌汤包,也成为不少游客的必选项。据河南开封某餐饮店经理介绍,今年国庆节期间,店里每天销售灌汤包大概1000多笼,是平常的2至3倍。
而制作灌汤包的关键原料之一,就是猪后腿肉。这小小的一只包子,背后牵出的是一条从生猪养殖到餐桌的完整产业链。
河南开封:选料讲究工艺独特灌汤包销售旺
国庆假期的河南开封,鼓楼夜市人潮涌动,237个美食摊位中,灌汤包成为当之无愧的顶流美食。

河南开封某餐饮店经理汪磊:今年国庆节期间,我们每天销售灌汤包大概1000多笼,是平常的2至3倍。
开封灌汤包对馅料的用肉选择极为考究,通常优选猪后腿肉。该部位肉质紧实、肌理清晰,脂肪含量适中,在确保馅料充满嚼劲与肉香的同时,能有效避免因肥肉过多而带来的油腻感。

包制灌汤包更是一门艺术,面点师逆时针捏合,最终形成18-24道均匀褶纹,堪称美食与美学的完美结合。

灌汤包的持续热销,离不开全链条的精准协同。在原料供应端,开封的一家肉类食品加工企业开启“国庆保障模式”,冷链分拣车间内,工人正对检疫合格的猪后腿肉进行分拣、装箱,通过冷链物流车,运送至销售网点,保障门店需求。负责人告诉记者,假期期间,每日的猪后腿肉供应量就达到了70吨,较平时增长20%。

目前,开封市屠宰及肉类加工企业已达15家,年产值达到了120亿元。
河南内乡:小猪“上楼” 养猪成了科技活儿
一笼地道的开封灌汤包,以“皮薄馅大、灌汤流油”的极致口感征服食客味蕾,其背后离不开一条贯穿养殖、加工与精深利用的生猪产业链作为支撑。
在河南省内乡县,一栋栋六层大楼里,居住着不同年龄、不同品种的猪,年出栏量达210万头。
在这里,人、猪、物、料都有专用的通道,就像一座现代化工厂。

在四楼的保育舍,600多头小猪享受着“全屋智能”生活:智能环控系统自动调节温度和湿度;智能饲喂系统精准投喂;巡检机器人实时监控健康。

养殖端的智能化优势,还无缝衔接到下游屠宰环节。车间将每头猪的屠宰流程拆解为128个标准化动作,实现精准分割。同时,智能化屠宰车间利用物联网技术还构建了完善的全程溯源体系,并通过冷链物流技术运输至全国80个城市。

这一套完整链条下来,一头猪便可以分解为200多个产品,除了常见的五花肉、排骨、猪蹄等经典品类,猪副产品还拓展到合成生物、生命健康等领域,使其身价翻倍。其中,猪小肠、胰脏、苦胆等部位,因具备极高的药用原料属性,成为制药领域的“香饽饽”。
数说产业链
“一头猪”撬动河南千亿元产业链
作为全国生猪产业的“压舱石”,河南已构建起涵盖育种、养殖、屠宰、加工、流通的完整猪肉产业链,形成规模庞大、协同高效的产业生态。河南省生猪供给呈现哪些特点?
在河南,传统的“经验养猪”正变为“算法养猪”,智能化的加持为稳定肉类供应筑牢了根基。今年上半年,河南生猪出栏量达3294.07万头,同比增长3.4%,稳居全国首位。猪肉产量270.1万吨,同比增长5%左右。

今年1-8月河南省净外调生猪1900.4万头,“调肉”与“调猪”比例由2020年的0.8:1提升至1.8:1,为全国“肉篮子”夯实了基础。

与此同时,“猪的全身都是宝”在这里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一头猪不仅能衍生出200多种产品,更在医药、工业等领域展现出高价值。2024年,全产业链产值突破3000亿元,其中生猪产值约占全省牧业总产值的50%。目前,加工规模仍在持续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