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财经《光华一见》)在今年国庆档影院的排片表上,巨幕影厅的场次可谓是一票难求,尽管票价比普通影厅要高出约30%,但观众还是趋之若鹜。巨幕宏大瑰丽的视听效果让观众大呼过瘾,感觉物超所值,愿意为其买单。
巨幕影厅提供一种典型的沉浸式体验,大部分观众在沉浸其中的时候,或许并未意识到,巨幕背后是中国电影硬件技术的跨越式发展。2012年,合肥首个CGS中国巨幕影厅才落地,十余年之后,中国巨幕已从跟跑成为领跑,银幕亮度、还音效果等核心指标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其中,国产透声LED屏、CINITY放映系统不但各项指标领先,其成本仅为进口设备三分之一,已实现海外出口。
事实上,巨幕的突破只是技术重塑中国电影工业的一个缩影。近年来,中国电影工业的异军突起,并不是孤立的艺术突破,而是中国制造业全产业链优势的体现。《流浪地球2》中惊艳亮相的“钢铁螳螂”,其背后是42款、61台真实的工业装备硬核支撑,其中无人驾驶与新能源设备占比超三分之一,让导演郭帆感叹“看到了真正的工业”。今年爆火的动画巨制《哪吒2》,其细致入微的场景构建、道具制作与动作特效,还有国庆档采用IMAX拍摄技术的《刺杀小说家2》所呈现的云中城烟火、燃烧飞龙等奇幻场面,都有赖于“中国智造”精细化水平的托举。一幕幕震撼人心的视觉奇观中,都注入了中国强大的“制造业基因”。
中国电影工业的崛起,也是中国全产业链优势由“全”到“强”的生动注脚。通过与前沿科技的深度融合,中国电影已能构建独树一帜的视觉表达体系。不久前上映的《窗外是蓝星》,是世界首部真正意义上的8K超高清太空实拍纪录电影。它不同于以往依赖特效模拟的太空题材作品,开创性地将8K超高清摄影机送入中国空间站,由中国航天员拍摄核心素材。正是这样的技术突破,让中国电影找到了专属表达方式,用硬核科技,讲中国故事,形成了有别于好莱坞的独特审美标识。
技术对中国电影工业的赋能,远未抵达终点。当前,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领先地位,正在电影领域掀起一场生产范式革命:云渲染技术能够让电影制作周期缩短40%,成本降低35%,在知名知识产权分析机构(IPR daily)发布的《全球虚拟拍摄技术发明专利排行榜》榜单中,来自中国创新者的虚拟拍摄相关专利申请占比达到52%,显著领先日本(22%),美国(20%)。从剧本生成、分镜设计到特效合成、智能放映,人工智能正以“全链条渗透”的姿态重塑中国电影的产业生态,其技术应用的广度与效率,已在国际同行中形成显著优势。
从巨幕光影的跃动,到产业链条的技术深耕,中国电影的产业升级正不断续写新篇章。它带来的不仅是票房数字的增长,更推动中国电影创作境界的跃升、产业价值的重塑,让中国电影在世界舞台上拥有更坚实的话语权。
技术创新与文化表达同频共振,中国电影的产业边界,必将在全球坐标系中持续拓展。
来源:光华一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