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财经上海10月7日电 (王骋) 今年的国庆长假,恰逢中秋节,承载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古镇景区,成为游客出行的热门目的地,长三角星罗棋布的古镇群落再次迎来客流高峰。在经历了多年的发展与沉淀后,今年长假的古镇文旅呈现出哪些新趋势?面对“千镇一面”的诘问,它们如何作答?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大背景下,古镇间又如何从“单打独斗”走向“美美与共”?新华财经进行了实地探访。
从“看风景”到“入场景”,“沉浸式体验”成主流
汉服古装、花灯夜游、剧本闯关,今年国庆中秋假期,“国风国潮”主题成为多个长三角古镇文旅的核心趋势。在江南四大名镇之一的西塘古镇,随处可见身着古装的游客,他们化身“寻月使者”,手中拿着地图,与街边的店主、NPC(非玩家角色)互动解密,在游览过程中深度了解古镇的名人轶事和文化典故。

图为国庆假期西塘古镇内穿着古装的游客。(受访者供图)
西塘古镇景区工作人员陈康向新华财经表示,如今游客已不再满足于走马观花式的拍照打卡,而是渴望成为古镇故事的一部分。因此景区假期配套了多个妆造服务、跟拍摄影和国风市集点位,通过“点面结合”的方式,打造全天候、沉浸式的“国风音乐+古装汉服”体验。
随着夜幕低垂,新华财经“一路南浔”探访同为浙江省境内的南浔古镇。伴随着婉转悠扬的评弹,游客们坐着妙音船,沿着河道观赏古镇的夜景;頔塘故道水系旁的宜园内灯火璀璨,新增了20多个节目的南浔夜宴表演焕新开场,游客们在流动的歌舞与光影中沉浸式感受水乡韵味。
南浔景区工作人员介绍,今年长假,“古镇夜游”一下子火了。单是10月3日一天,夜游客流流量比去年同期增长了近10%。游客游船完毕,上岸就是升腾着城市“烟火气”的垂虹夜市,“美景+美食”,是古镇夜游标配。
在浙江大学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院院长张蔚文看来,今年的国庆中秋假期,古镇业态正快速更新。“古镇+美食夜市”、“古镇+艺术展览”、“古镇+livehouse音乐现场”等模式越来越常见。同时古镇运营方开始注重社交媒体的驱动作用,一家独特的咖啡馆、一面有设计感的墙,都可能通过社交平台成为“爆点”,驱动游客专门前来“打卡”,形成了“线上种草-线下打卡-二次传播”的消费闭环。
从“观光型”走向“体验型”,从“同质化”走向“主题化”,从“景点型”走向“生活型”,今年的国庆长假,长三角古镇文旅正经历一场深刻的价值重塑。
“千镇一面”难题仍存,古镇“独特性”待挖掘
长三角地区古镇资源富集,大多人文习俗相近。小桥流水、白墙黛瓦的美景、相似的商铺和小吃,容易让游客产生审美疲劳,“千镇一面”是一直以来的“顽疾”。从今年国庆长假的表现来看,各个古镇正在努力破解这一难题。
被誉为“江南第一镇”的乌镇景区,在今年长假推出“日游 + 夜梦”深度旅行产品,通过光影秀、文学主题特色活动等吸引游客,10月2日单日游客量达7万人次。
“乌镇的假期爆火离不开平日的IP塑造积累,其景区已成功分为东栅卖‘传统观光’,西栅卖‘度假体验’的两极,尤其是乌镇戏剧节和互联网大会,已使其IP远超一般古镇。”张蔚文向新华财经表示,深挖“唯一性”、打造核心文化IP是长三角古镇“破圈”关键。

图为国庆假期乌镇景区内的光影秀。(受访者供图)
“IP意识觉醒”的不仅有乌镇。苏州周庄依托“中国第一水乡”品牌,今年长假期间深挖“江南首富”沈万三以及昆曲等IP主题,配套打造美食、文创产品。
不少古镇则选择复活“非遗技艺”,上海嘉定南翔古镇举办千桌万人小笼宴、苏州吴江同里古镇古戏台举行非遗展演等,通过非遗体验与研学、文创、艺术、餐饮等的结合,形成一个完整的消费闭环。
尽管“千镇一面”难题待解,但这个假期不少古镇追求的,已不再是门票经济。多位古镇管理方人士均向新华财经表示,古镇不再仅仅是历史的“标本”,运营要有“博物馆策展人”的思维,不能简单地把老房子围起来收门票,而是要将古镇作为一个“活的、可以触摸和体验的文化博物馆”来打造。
找到自己最闪光的文化基因,通过创意、科技和精细化运营,将其转化为可感知、可参与、可消费的深度体验,才能避免“千镇一面”,最终走向“各美其美”。
从“竞争”到“竞合”,长三角古镇亟待“串珠成链”
位于上海市青浦区的金泽古镇,与西塘同处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是往年假期长三角古镇群里的“小众打卡地”。
而今年国庆中秋假期的前四天,古镇客流达1.4万人次,较去年增长明显。金泽镇党群办主任许迟烨表示,去年沪苏湖高铁以及上海轨道交通17号线西岑站的开通,极大地压缩了城市群内部的时空距离,今年不少江浙两省的游客专程坐高铁来古镇打卡;而华为练秋湖研发中心的入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度,为古镇联动发展打开了全新的想象空间。

图为金泽古镇国庆假期内景。(受访者供图)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背景之下,越织越密的交通网络,为古镇群的协同发展提供了历史性机遇。如何从门票经济向区域综合旅游经济转型,通过联动实现资源共享和客源互送,是摆在各个古镇面前的下一个课题。
浙江大学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院院长张蔚文向新华财经表示,古镇之间的联动不应再是简单的“点状”排列,而应升级为“网状”融合、价值共创的模式。
首先就是要发展“高铁速达、慢行深入”的交通体系。在高铁路网基础上,完善站点到各古镇的“风景道”、旅游专线巴士、甚至水上航线接驳,实现“快旅慢游”,凭高铁票享受南浔、朱家角、黎里等沿线古镇的餐饮折扣等。
其次可借助大数据平台,各古镇共享客流、消费偏好等数据,实现精准的客流预警和疏导;在营销层面,不再各自为战,以“江南古镇”整体品牌形象亮相国内外旅游展会等。
总结而言,长三角古镇的未来在于“集群效应”而非“单体竞争”。通过高铁网络,它们应形成一个功能互补、体验丰富的“超级江南古镇群落”。其目标不再是让游客记住一个孤立的点,而是让“长三角古镇”本身成为一个强大的、充满活力的世界级文旅品牌,为游客提供一种“一日穿越千年,一程遍览百态”的综合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