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敖汉旗迎来了收获季。在古鲁板蒿镇,种植大户景晓磊算起了账:“以前种老品种,一亩地收不了多少,还容易倒伏。现在种敖谷8000品种,亩均产量提高了两成多,纯收益能到1200元左右,不少乡亲都扩大了谷子种植面积。”
“敖汉小米能有今天的规模,靠的是‘种子’和‘技术’。”敖汉旗农牧局局长徐国东说,当地将品种保护与改良放在首位,建成遗产品种保护基地,抢救性保护传统谷子品种92个,更筛选培育出8个特色品种,经过太空育种三代种植优化,如今全旗谷子良种覆盖率达96%。“我们推广水肥一体化、测土配方施肥等技术,让种植摆脱‘靠天吃饭’,现在全旗谷子种植面积稳定在百万亩以上,年总产突破6亿斤。”徐国东说。
产业链延伸是提升小米附加值的关键,企业在其中扮演了“领头雁”角色。“过去加工企业零散、标准不一,好米卖不上好价。”敖汉旗农耕小米产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负责人赵洪义说,集团以“1+N”模式整合全旗46家小米加工企业,统一制定加工标准、共享仓储物流资源。开发出小米油、小米酒等9种精深加工产品,四色小米、富硒小米等22种功能型产品。
惠隆杂粮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则成为连接企业与农户的“纽带”。“我们搞‘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就是解决周边农户‘种不好、卖不掉’的问题。”合作社理事长王晓轩介绍,合作社为社员提供“统一种肥、统一技术指导、统一回收、统一加工、统一品牌、统一销售”的“六统一”服务,从播种到销售全流程“一条龙”帮扶。合作社社员高玉龙深有感触:“合作社统一配种肥,技术员定期指导,收粮时直接上门,每斤能比市场价高两三角,一年多收入3000多元。”
“我们不仅要让敖汉小米‘种得好、加工好’,更要让它‘名声响、销路广’。”敖汉旗小米产业发展服务中心主任郭永鹏说,旗里投入资金建设小米博物馆、产品综合展厅,让消费者了解敖汉小米的农耕文化、非遗故事;搭建智慧农业平台,给谷子种植基地、加工企业装上“千里眼”。打开手机就能实时查看土壤墒情、谷子生长、加工生产状态,从播种到加工全程可追溯,确保消费者吃得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