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的历史坐标上,海南自贸港正以昂扬姿态迈进即将全岛封关运作的关键节点。近日,记者跟随“活力中国调研行”采访团走进海南,感受自贸港建设成型起势的强劲脉动。
政策框架基本成型,制度筑基初见气象。海南自贸港“4321”政策制度体系初步建成。“4”指人流、物流、资金流和数据流四类要素进出更为便利;“3”指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和投资三大领域加快开放;“2”指企业和个人税收优惠力度持续加大;“1”指以海南自贸港法这一专门法律为基础的法治保障不断完善。制度集成创新,为自贸港行稳致远奠定了坚实基础。
金融创新是关键支撑,EF账户(多功能自由贸易账户)成为耀眼明星。EF账户自2024年5月上线以来,已完成跨境资金结算超1700亿元,覆盖全球61个国家和地区。中国银行海南省分行相关负责人接受采访表示,海南通过EF账户打造了一个新的国际金融市场空间。通过“一线放开、二线按照跨境交易管理”,实现了EF账户与境外的资金划转自由。“一线放开以后,EF账户实现了资金跨境的高度自由,跟国际金融市场处于相近水平。”
目前,EF账户应用场景持续拓展,从跨境贸易结算到境外放款,从外汇买卖到贸易融资,已覆盖企业跨境金融链条多元场景。通过EF账户办理经常项目跨境资金收付时,仅凭收付指令即可完成操作;在办理除证券投资以外的资本项下业务时,无需受投注差外债、全口径跨境融资、境外放款相关额度及审批等限制。EF账户的便利化优势,已被多家企业切实感知。日升燃料(海南)有限公司财务负责人陈秋怡感慨:“在EF账户体系下,企业跨境资金结算效率明显提高,也为企业节省了相当可观的财务成本,实实在在提升了跨境业务竞争力。”
经济升级动能澎湃,高端产业崭露头角。记者走进海口海南自贸港一站式飞机维修产业基地,机库内一派繁忙,来自中国香港、越南、卡塔尔等地的飞机正接受全面检修。在海口美兰空港吉耐斯航空发动机维修工程有限公司,总裁吴栋阳算了一笔账:企业充分用足用好自贸港政策,不仅享受自用设备进口“零关税”政策,累计节省税费约1亿元;还通过“直通入区”的创新监管模式,简化设备、零部件通关流程,既降低了成本,又缩短了周期,让维修业务推进更高效。
自2022年投产以来,该基地已维修飞机超2300架次,整机喷涂270余架,航空零部件维修量达5.8万件。飞机维修业成为了海南高端服务业的“金字招牌”。航空维修产业的崛起,是海南产业结构优化的缩影。过去5年,海南旅游业、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热带特色高效农业四大主导产业占全省GDP比重提升13.7个百分点,达67%。
开放成效实实在在,经济外向度显著提升。5年来,海南实际使用外资年均增长14.6%,累计突破千亿元;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持续增长,经济外向度提高至35%。全岛加工增值内销免关税政策效应凸显,内销货值增长3倍。重点园区以不到全省2%的土地,贡献了全省30%的投资、50%的税收、70%的进出口和90%的外资利用。南繁种业、商业航天、海洋经济等新质生产力蓬勃发展,可免签入境海南国家扩大至85个,同境外39个自贸区(港)建立伙伴关系。
1978年12月18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征程。如今,党中央决定在今年12月18日这一天启动海南自贸港全岛封关运作,具有重要象征性意义,既充分体现了对海南自由贸易港的关心和重视,也向世界展示了我国坚定不移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决心和信心。在这片充满希望的热土上,创新创业的活力奔涌而来,高质量发展的动能澎湃强劲。海南正成为全球投资的“新热土”和创业兴业的“理想地”。更高水平开放、更高质量发展的壮丽画卷在琼崖山海之间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