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到中秋分外明,人间正是团圆时。但不少人由于工作、学习等原因,难以回家团聚,于是,寻找“赏月搭子”成了年轻人间兴起的风潮。有人在线上交流,拿出自己最得意的月亮摄影作品,互换“追月”心得;有人则在线下相约,共同奔赴那抹皎洁月光,分享“千里共婵娟”的团圆心情。
不仅仅是赏月。年轻人通过手工自制月饼,解锁螺蛳粉馅、小龙虾馅等新鲜口味;穿上传统服饰逛博物馆,解读一轮明月的“前世今生”……诸多富有创意的过节方式,是人们在日益变化的生活中“生长”出来的节日“仪式感”。
节日越过越新,会冲淡“传统味”吗?
事实上,节庆民俗作为文化生活的一部分,本就不是一成不变的,许多习俗会随着时代发展自我更新。例如,中秋赏月的习俗在漫长的历史流变中,其内涵和形式不断演化:秦汉人迷信月之“神”性,流行“祭月”;唐代人更看重月之“明”,喜欢“望月”;宋代人则格外关注月之“美”,青睐“玩月”;到了明清时期,中秋月圆的意境尤为凸显,“祈盼团圆”成为延续至今的主题。
今天,纷繁多姿的生活方式与日新月异的现代科技,不断为传统节日注入新元素,增添新活力。在河北正定荣国府,游客可以沉浸式感受古人过中秋的风雅与热闹。挂在树梢的诗词灯牌、浮在湖面的莲花灯,还有各种实景演出、全息投影,现实与梦境的交织中,烘托出红楼梦中秋夜的独特“氛围感”。在四川成都自然博物馆,游客只需要戴上一套VR(虚拟现实)设备,便可开启一段神秘又浪漫的宇宙探索之旅,近距离感受包含月球在内的星际空间场景。节庆民俗与现代生活交融“破壁”,不仅实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也生动彰显着传统节日的时代魅力。
花样越变越多,只主打“消费潮”吗?
中秋市集上,人头攒动;追月旅行套餐,预订火爆;小包装迷你月饼,成为市场新宠……中秋假期消费市场活力足、人气旺。从人文经济学的视角看节日消费,我们会发现,当传统韵味与消费时尚连接起来、嫁接起来,既能激活经济,更能唤醒传统文化的生机。
宁夏中卫沙坡头景区近年来成为中秋旅行的热门目的地。满月之下,是连绵的沙丘间壮丽的黄河,游客在欣赏美景的同时,总能通过耳边吟诵的边塞诗,同思乡的戍边将士找到共鸣。而在江苏扬州,月色中的瘦西湖展现着动人的中式美学,当地以共度佳节为契机,深入挖掘礼仪风俗中的文化内涵,打造文旅新产品、新业态。
文化消费在传统节日里创造经济收益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充盈、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纵然岁月变迁,古人曾手持的那盏精致花灯,已演变为今人掌心把玩的一枚精巧文创,而当我们共同望向那轮亘古未变的秋影金波,心中总能生发出“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浪漫情愫,喷薄出“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的家国情怀——也许,这便是古老节日绽放新意的深远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