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特斯拉的人形机器人“擎天柱”(Optimus)又出圈了。它不仅能像人类一样走路、跳舞、工作,现在居然还能打功夫了!马斯克本人在社交平台发文称“Tesla Optimus learning Kung Fu”,紧接着,一条展示Optimus练武的视频迅速引爆网络。网友们调侃:“这哪是机器人,简直是‘钢铁侠’本侠。”而这场看似炫技的背后,其实正掀起一场关乎未来50万亿市场的全球竞赛——中美正在AI+人形机器人的赛道上全力冲刺。

中美竞逐:两种路径,一个目标
美国和中国在人形机器人领域的竞争已经进入白热化阶段,但走的是两条不同的路。美国以特斯拉、Figure AI为代表,强调“AI驱动+规模化制造”。特斯拉将电动车积累的电池管理、视觉感知和智能制造能力直接迁移到Optimus的研发中,形成技术协同优势。而Figure AI则通过与OpenAI、宝马等巨头合作,推动机器人在真实工厂场景中执行任务,比如金属板装配,计划四年内实现年产10万台的目标。
相比之下,中国走的是“敏捷迭代+供应链优势”的路线。宇树科技凭借运动控制和成本控制能力,推出了售价仅9.9万元的G1人形机器人;智元机器人在上海张江的仓库里,每天进行长达17小时的数据采集训练,目标是提升机器人折叠T恤、制作三明治等精细操作的准确性。更重要的是,中国拥有强大的制造业基础和完整的零部件供应链,在关节模组、减速器、传感器等方面具备显著的成本与量产优势。
资本狂热与产业现实:200亿涌入,但仍处“从0到1”阶段
今年以来,人形机器人赛道热度飙升。据不完全统计,2025年至今全球相关融资已接近200亿元,其中国内投资活跃度占全球82%以上。银河通用单轮获5亿元融资,Apptronik单轮融资超4亿美元,创下纪录。地方政府也在积极布局,北京、上海、深圳等地出台政策并设立产业基金,相关国资基金总规模已超700亿元。
但热闹之下也有冷静的声音:眼下的人形机器人还“很弱”。它们的灵巧手操作不如幼童,续航短、负载低,在复杂环境中的自主决策能力仍有限。正如清华大学张钹院士所言:“两条腿走路绝对不是最优解,四足或飞行器可能更适合特定场景。”他认为通用机器人应追求硬件多样性、软件通用性,而非一味模仿人类形态。
从工厂到家庭:机器人是助手,不是替代者
目前,人形机器人的落地首选仍是工业场景。优必选的Walker S已在一汽-大众、比亚迪、富士康等工厂上岗,负责螺栓拧紧、零件转运等工作;美的的类人形机器人已进入洗衣机工厂执行巡检和质检任务;小鹏的IRON机器人也在自家工厂搬运装配。
尽管短期内难以大规模进入家庭,但行业普遍认为,未来3-5年,人形机器人将在高风险、重复性强或人力短缺的领域率先突破。北京经开区副主任梁靓明确表示:“我们不相信机器人会取代人类创造者,而是帮助人类提高效率,承担不愿做的工作。”方舟投资预测,到2030年,人形机器人将渗透制造流程,提升15%的生产率,并逐步进入家庭处理家务。
这场“钢铁侠”军备竞赛才刚刚开始。无论是马斯克的“擎天柱”练功夫,还是中国企业在工厂里的默默耕耘,都在告诉我们:人形机器人不再是科幻,而是正在到来的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