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卢陶然、李德尚玉北京报道
今年华北地区出现了极为罕见的气候现象:雨季提前并延长,极端暴雨与持续高温并存,刷新了多项历史记录。
同期全国平均气温达历史同期最高,高温日数位列次多,极端暴雨与持续高温在区域内分化并存,引发社会对城乡安全、能源稳定及气候适应能力的广泛关注。
为何看似矛盾的两种极端天气会同步出现?这种异常是偶然个例还是未来常态?山区防灾短板如何补齐?新能源发电稳定性又该如何应对气候挑战?对城乡安全乃至个人生活意味着什么?围绕这些问题,在2025年服贸会第四届气象经济主题论坛上,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了中国气象服务协会会长许小峰。
许小峰曾任中国气象局副局长,长期深耕于气象领域。他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从气候影响来看,今年华北雨季提前10余天的情况应属罕见异常,在历史数据中较为少见,不能等同于长期规律。然而,极端天气的突发性和高强度会成为新常态。
极端天气的突发性和高强度将成为常态
《21世纪》:根据中国气象局数据,今年主汛期内华北雨季长度和累计雨量均位列历史第一,全国平均气温为历史同期最高、高温日数为次多。为什么暴雨和高温两种极端天气会同时出现?与哪些因素有关?
许小峰:这种现象并非指同一区域同步出现高温与暴雨,而是华北区域内的气候分化,核心源于副热带高压的异常活动。正常情况下,副热带高压会推动雨季从南向北逐步推进,华北“七下八上”(7月下旬至8月上旬)的雨季规律,便与副热带高压的强弱、进退时间直接相关。但今年这一规律被打破,副热带高压在7月初就提前北跳至华北,较常年早10余天,且长时间滞留,形成“来早走晚”的态势,导致华北出现超长降雨期。
从区域分布看,副热带高压控制区受下沉气流影响,温度高、湿度大,易形成“桑拿天”;而副热带高压外围的冷暖气流交汇区(如北京延庆、怀柔、密云等地),因水汽充足且受地形抬升,出现极端强降雨。
因此,从华北全域视角看,高温与暴雨同时存在,但具体到局部,降雨集中区凉爽、无降雨区高温,本质是大气环流异常导致的气候分化。此外,副热带高压的稳定使水汽持续向华北输送,不仅延长雨日、累积降水量,若降雨在局部集中,还易引发严重灾害。而无降雨区域因受副热带高压系统影响,高温天气维持时间长,进一步加剧了“雨热同现”的直观感受。
《21世纪》:这种异常是偶然个例,还是会成为长期趋势?
许小峰:从气候影响来看,今年华北雨季提前10余天的情况应属罕见异常,在历史数据中较为少见,不能等同于长期规律。明年、后年未必会重现这样的提前量,因为这种程度的异常需要特定大气环流条件支撑,不会每年都出现。然而,极端天气的突发性和高强度会成为新的常态。
我们需警惕气候变化大背景下的关键趋势:大气波动性正在增强。具体表现为副热带高压的强度、移动路径、进退时间愈发不稳定,强弱交替、南北偏移更为频繁,这会导致极端天气的发生概率上升,如2022年长江流域高温干旱和2023年华北地区的暴雨。大气气候系统不会在短期内发生根本性改变,不会一下子变成每年雨季都提前十几天。
山区防灾窗口期极窄
《21世纪》:今年北京暴雨密云、平谷等北部山区受灾严重,为何北京会反复因为暴雨造成这么严重的受灾?农村、山区的防灾能力建设情况如何?
许小峰:农村山区受极端天气的威胁远大于平原地区。平原降雨易形成缓慢内涝,而山区降雨会短时内快速汇集形成山洪,若房屋建在河道行洪区、地质灾害隐患点,极易被冲毁。当前,山洪地质灾害已成为我国因灾致死的首要类型,山区防灾仍是薄弱环节。此前为台风,现因台风预警防范能力提升,伤亡大幅减少。
具体建议有三:一是强化预警触达,在山区村落推广“村村响”应急广播、河道水位自动监测仪,确保预警信息跑赢山洪;二是优化空间布局,逐步搬迁建在行洪区、隐患点的房屋,避免入住险区;三是借鉴南方经验,开展“暴雨-山洪-滑坡”链式风险演练,提升公众防灾意识,如教村民识别“河水变浑、山体异响”等山洪前兆。
此外,山区气象预报本身难度大。地形会导致大气垂直颠簸与水平运动异常,进一步增加预报不确定性,需在技术投入与公众科普上双重发力,降低灾害风险。
《21世纪》:这是否给气象预警系统带来了新的挑战?
许小峰:挑战主要集中在两个层面。
一是大范围气候异常的预判难度大。雨季提前进入、汛期延迟结束的系统性偏差,传统气候模型难以精准捕捉,例如今年密云水库泄洪量超预期,就反映出对极端降雨量级的预判存在不足。
二是山区极端降雨的监测与防范难度大。山区强降雨具有“小尺度、短历时、高强度”的特点,落区随机性强,如密云、怀柔等地降雨位置动态变化,监测设备覆盖率不足及短时强对流的“分钟级”变化,导致精准预报受限。
更关键的是防范窗口期极短,山区山洪从形成到爆发仅需1-2小时,若预警信息传递不及时或防范准备不足,易造成严重后果。从科学角度而言,当前要实现这类极端天气的“完全精准预测”仍有难度,后续需在短临预报(0-12小时)技术上持续突破,并结合灾害案例总结经验,提升防范准备的充分性。
《21世纪》:南北方在山区防灾方面是否存在差异?北方是否在相关工作上相对薄弱?
许小峰:南北方差异较为明显。南方因降雨频次高,长期应对暴雨山洪,已形成成熟的预警、演练与应对机制,公众防灾意识也更强,而北方雨季短、降雨频次低,公众对山洪的认知不足,防范措施也存在短板。
更关键的是,同等强度暴雨下,北方山区的灾害影响会更严重。北方地表植被覆盖率较低,土壤保水能力弱,暴雨后易快速形成山洪,引发滑坡、泥石流。例如今年甘肃榆中、河南等地的暴雨灾害,均体现了北方山区应对极端降雨的脆弱性。
因此,北方需进一步加强山洪地质灾害的预警意识与防范能力,可借鉴南方的成熟经验,结合北方气候特点优化应对方案,减少人员伤亡与财产损失。
升温加速但并非不可逆,能源转型是关键
《21世纪》:中国气象局曾在发布会上表示,2025年大概率将成为有观测记录以来三个最暖年份之一,且目前不能排除其超过2024年全球平均温度纪录的可能性。从这种趋势来看,是否意味着《巴黎协定》提出的把升温控制在2℃以内、力争1.5℃的目标会失守?
许小峰:从数据来看,2022-2024年全球平均气温连续三年创历史新高,2024年更是突破2023年纪录,2025年虽尚未结束,但气温仍处于高位震荡,反映出气候变化有加速趋势。例如2022年长江流域高温干旱,四川、重庆等地水电发电受显著影响,便是气温异常的直接后果。
气候变化加速的核心原因,仍是人类活动导致的温室气体排放。目前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仍在上升,未出现明显下降趋势。但这并不意味着气温变化不可逆,若全球尽快达成共识,推进能源转型,如推动“双碳”目标、发展绿色能源并带动更多国家减少化石能源使用,理论上可在2050年前实现温升稳定。
不过需客观认识到,短期(未来30年)极端天气仍会频发,温室气体的累积效应会持续影响气候系统,我们这一代人及下一代,都需面对极端天气常态化的挑战。因此,既要通过能源转型减缓气候变化,也要通过防灾建设适应气候变化,形成“减缓+适应”的双重应对体系。
作为发展中大国,中国如期落实“双碳”目标面临挑战,气候变化更使能源安全遭遇新考验。风电、光伏等新能源的波动性、周期性、间歇性增强,其开发及输电、储电、用电安全风险上升。气象灾害导致的停产、拉闸限电、断电风险增加。风光水能资源的互补性、匹配性弱化,进一步增加能源安全风险。我国正与世界各国一道,共同推进“双碳”目标实现、走绿色发展之路,依靠科技进步与产业融合,取得长远实效。
《21世纪》:极端天气会影响新能源发电稳定性,例如高温天气会导致水力发电出力不足,光伏发电效率降低。目前的天气预报具体能帮新能源解决什么问题?
许小峰:新能源的核心痛点是“不稳定性”,风力发电存在出力波动,光伏发电受光照强度与时长影响显著,且夜间无出力,给电网消纳带来压力。但新能源是绿色发展的必然方向,需通过技术手段解决不稳定性问题,而非弃用。
气象预警的支撑作用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一是提升预测精度,通过结合传统气象模型与人工智能技术,提前72小时预判风电出力、光伏光照强度,帮助电网动态调节。例如预判光伏“弱光时段”后,可调度储能或火电补充供电,缓解电网压力。
二是优化资源配置,针对水电站,结合降雨预报优化水库蓄水与泄洪计划,避免类似今年密云水库超蓄泄洪的预判不足问题。
此外,需配套发展储能技术,如大容量电池储能、抽水蓄能(建高低位水库,用电低谷蓄水、用电高峰放水发电),进一步平抑新能源出力波动,坚持通过技术创新推动绿色能源发展,实现可持续转型。
《21世纪》:2017年,我国28个城市启动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2024年,39个城市开展深化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人们能感受到的气候韧性建设应该包括哪些?气象部门如何让天气预报更好地帮政府做决策?
许小峰:城市气候韧性核心难点在于“规划滞后”。以北京、上海等超大城市为例,发展初期未充分考虑气候因素,导致通风廊道被高楼阻断、热岛效应加剧,夏季易出现“城市看海”(内涝)、高温时段空调负荷激增等问题。目前改造需开挖路面升级排水管网、调整建筑布局,成本高、难度大。
新建城市则可规划前置,在布局中预留通风廊道、增加绿地比例,通过海绵城市技术提升雨水渗透能力,同时采用恒温新材料减少建筑能耗,从源头降低气候风险。
但从优先级来看,乡村比城市更需优先投入。城市内涝多影响交通与生活,而山区暴雨可能直接冲毁村落、造成人员伤亡。因此,资金应优先用于乡村防灾,如在山区建设应急避难所、加固河道护堤、完善预警设备,解决核心需求,即“先雪中送炭,后锦上添花”。城市韧性建设虽重要,但需在保障乡村安全的基础上,逐步规划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