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第一财经记者从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方面获悉,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上海)主任、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团队已成功开发出一款高灵敏度、高特异性的结核病检测试剂,能够快速、简便地检测舌拭子中的结核核酸。
张文宏表示,在结核病高发区,使用这种试剂筛查,每1000人中能发现五到六位结核病患者,而这种试剂的成本已经降至不到1美金。
结核病是全球当前面临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每年约有超过1000万人患上结核病,超过150万人死亡,结核病也因此成为“世界头号传染病杀手”。 感染结核病也是全球艾滋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世卫组织(WHO)去年10月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2023年,全球结核病诊断率有所上升。2023年新增确诊病例820万例,创下1995年世卫组织开始监测全球结核病以来的最高纪录,高于2022年确诊的750万例。感染总人数预估约为1080万例。
“医学创新提高了人类的预期寿命,但传染性疾病尚未消除。”张文宏对第一财经表示。
WHO最初在2014年世界卫生大会上提出,到2035年将结核病发病率降低90%,相当于发病率降到万分之一以内,实现消除结核病的目标;而联合国2015年制定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将终结结核病的时间点定在2030年。
结核病的诊断依赖精准的检测方法,但全球仍有很多贫困地区无法获得诊断试剂和设备。降低试剂的成本,也有助于提升这些试剂的可及性。
WHO数据预估,全球约有四分之一的人口已经感染结核杆菌,大约5%至10%的结核病感染者最终会出现症状并发展为结核病。
目前,中国已经进入结核病中等发病率的状态,脱离了高发病率国家。不过在我国,2022年结核病估计发病患者为74.8万例,仍占全球所有发病总数超过7%,位列全球第三,是结核病的高负担国家。以上海为例,结核病虽然低发,发病率为每十万人中20人,这也表明要消除这些传染病还需付出很大的努力。
但结核病是可以治愈的,通常采用标准化的药物疗程进行治疗,其中通常包括抗菌药物;也可以通过筛查、疫苗接种等方案来预防。
近年来,我国也在积极推进遏制结核病的行动计划,结核病防治工作取得较大进展,但耐多药结核病病人尚未得到很好的治疗。张文宏在此前的全国两会上曾提出建议,加大对特殊人群的免费治疗力度,实现消除结核病目标。
“应采取充分发现、及时治疗的措施,针对高危人群的特别关照,引进更好的治疗方案,包括耐多药结核病的治疗方案、潜伏性结核感染的治疗方案等,让感染者将来也不发病;引进AI读片技术,迅速地把活动性结核识别出来。”他表示。
而针对过去结核病发病缓慢,服药周期长带来的治疗依从性低,以及停药、复发导致的耐药性等挑战,张文宏团队进行了多项结核病短程治疗方案的研究,将此前耐药结核1年半到2年的治疗周期缩短到6至9个月,并且价格降至贫穷地区完全可及的水平,将普通型结核病的治疗周期缩短到4个月,探索出可及性更高、更符合中国人药物代谢特点的本土方案,加快结核病消除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