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4日,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CAFI)在2025中国普惠金融国际论坛暨人大老博士论坛上发布了《中国普惠金融发展报告(2025)》。本次报告主题为“平台经济与普惠金融”,报告指出,平台凭借其流量、技术与数据优势,已成为传统金融机构的有益补充。在未来发展中,只有秉持利益相关方的共同视角,将发展的成果惠及生态中的每一位参与者,平台经济的增长动力才可持续。
报告认为,在支付领域,平台推动我国数字支付实现跨越式发展。过去十年,我国成年人数字支付使用率从49%增长至89%。并且,众多居民实现了支付方式的“跨越式”升级——直接从现金时代迈入移动支付时代。在信贷领域,平台带来了技术革新,通过数字化风控和另类数据应用,显著提升了长尾客群的信贷可得性。过去十年,我国成年人从正规金融机构获得信贷的比例从20%提升至41%。在保险和理财领域,平台通过场景嵌入和渠道创新,为消费者提供了更便捷、更丰富的金融产品选择。
CAFI研究部负责人胡煦指出,平台经济的核心价值在于运用数字技术重塑了资源配置效率。通过大幅降低交易成本、提升匹配效率,平台已将购物、出行、餐饮等大量经济活动线上化,并催生了数字营销、智慧物流等新兴业态。更重要的是,平台构建了一个连接数亿消费者、千万级商户与灵活就业群体的庞大生态,在赋能小微商户、带动乡村发展、促进创业就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进一步来看,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智库工作办公室主任、研究员鲍春雷在论坛上表示,平台在稳就业中的作用已经得到了广泛共识,一是平台发展直接创造了新的就业岗位;二是行业关联效应拉动了就业;三是平台降低了招聘成本并提高了就业的匹配效率;四是平台带来就业资源的整合效应;五是平台对就业机会的扩散效应,突破了就业的时空限制。
“但平台在稳整体就业的同时,也存在一些个体就业不稳定的情况,比如收入不稳定和劳动者权益保障不足等问题,说明平台就业质量的短板还需要改善和规范。这一方面需要政策的支持和平台企业的努力,同样也需要劳动者不断提升技能以适应市场的变化。”鲍春雷称。
而在普惠金融领域,报告认为,当前发展阶段,单纯关注可得性已不再是重点,更多还要关注对消费者金融福祉的提升,即金融健康问题——对金融机构而言,在存量市场竞争中获胜,需要通过专业实力赋能消费者决策,特别是保险和理财领域(从卖方销售到买方投顾);对消费者而言,则需要进一步提升金融素养。
因此,报告认为,未来平台需要和各利益相关方建立共赢生态。所谓“共赢”,也即体现为对人的关切。对消费者而言,这意味着正视数据隐私、价格歧视等问题,推动服务重心从单纯追求“可得性”转向注重“适当性”;对数以千万计的灵活就业者而言,则意味着承认其“生态伙伴”的价值,并着力补齐社会保障短板。报告强调,只有秉持利益相关方的共同视角,将发展的成果惠及生态中的每一位参与者,平台经济的增长动力才可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