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25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现场,工业巨头德国西门子与近40家企业签约,进一步拓展合作生态,全面实现本土化。
过去几年来,跨国工业巨头正在加大中国本土化的投入。在今年的工博会上,西门子展示了基于生成式AI的应用Industrial Copilot在中国的首个试点应用,此外,西门子还发布了一款适配本土操作系统麒麟的机构式IPC产品。
9月23日工博会开幕当天,西门子发布《2025工业智能体趋势展望报告》指出,虽然超过八成企业认可其提升生产效率和降低运营成本的价值,但实际部署仍面临显著挑战:43%的企业尚未部署工业智能体,仅8%实现多场景应用。
报告还称,制约企业部署AI工业智能体等因素集中体现在部署成本高、专业人才缺乏和技术成熟度不足三大方面。此外,企业在考虑是否应用工业智能体时,普遍将稳定性与可靠性作为核心考量。
“工业AI的真正落地,始于对需求场景的精准捕捉,成于将技术、数据与行业机理深度融合。”西门子全球执行副总裁、西门子中国董事长、总裁兼首席执行官肖松表示,“我们需要唤醒沉睡数据,通过与生态创新伙伴的合作,助力万千中国工业企业收获工业AI真正的价值,实现真正的效益。”
近年来,通过开放式数字商业平台西门子Xcelerator,西门子在中国已拥有53万用户,该平台的生态合作伙伴中有超过60%与AI相关。
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执行副总裁、西门子大中华区数字化工业集团总经理王海滨在接受第一财经等媒体采访时表示,数据的获得、数据的治理是实现“AI+工业化”面临的挑战。“我们的经验就是从低到高进阶,行业从业者应该提升‘工业+数据+AI’的跨学科知识和意识。”以西门子成都工厂为例,AI已应用于质量检测、物品分拣、物流以及向供应商下订单等。
第一财经记者在工博会现场了解到,西门子与中科摩通共同展示了新一代新能源汽车EMB智能装配设备。该设备是西门子生成式工业人工智能助手在中国市场的首次试点应用。它可以辅助工程师进行自动化程序开发,大幅减少重复工作,有效提高程序开发效率、降低因设备错误操作造成的生产损失,将程序开发时间减少30%,产线现场调试周期缩短30%,人工与物料损耗降低10%
西门子数字化工业集团副总裁兼工厂自动化事业部总经理乔格·韦斯特霍尔特向第一财经记者表示,数字化相关的产品,尤其是包括工业AI相关的产品是西门子近年来在中国的重点发展领域之一,西门子也为此进行了大量的本土化改造,以适应中国用户的需求。
“例如,今年工博会上,西门子推出的一款全新机架式IPC(工业PC)产品,就是我们为中国市场的需求所做的,与本土操作系统麒麟适配,这也是我们在产品维度对中国市场做出的一个非常积极的响应。”韦斯特霍尔特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
根据西门子发布的2025财年第三季度财报,新订单额同比增长28%,达247亿欧元,同比营收增长5%,达194亿欧元,但数字化工业集团的软件业务表现不及上年同期水平,仍面临市场环境的挑战。
韦斯特霍尔特补充道,中国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跨国企业为应对挑战,必须加大本土化研发力度,推出既经济又高效能的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