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风格服饰有限公司入驻去年新落成的上海荟聚中心后,企业业务版图持续壮大,有了“出海”发展的迫切需求。但对传统商贸类企业来说,数字经济时代的“出海”从各类审批流程、供应链到海外营销都要从零开始。
但风格服饰很幸运,3个月前,公司楼上迎来新邻居——上海市企业“走出去”综合服务平台(长宁)分平台虹桥海外发展服务中心(东虹桥),这个名称有点长的服务中心却能“快刀斩乱麻”为想要出海的企业厘清思路、梳理行业前景与挑战,最重要的是“真能解决问题、解决真问题”。落地荟聚中心3个多月来,平台交易额已达1.6亿美元,服务3000多家企业在平台获取咨询服务和培训,并即将于10月正式运营。
在9月23日举行的上海“十四五”规划成果系列新闻发布会长宁区专场活动上,长宁区围绕“迈向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精品城区”这一主题,展现了“十四五”以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成绩单。“十四五”前四年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达7.8%、经济总量实现跨步跃升的长宁,把更多“惊喜”带给了区内的企业和老百姓。
“最懂行”的专家送到企业门口
ODI,即对外直接投资,是企业出海时最关心的环节之一,也是目前较容易出现难点挑战甚至“走弯路”的出海板块。
长宁“走出去”平台实体化落地荟聚中心的含金量就在此时显现。政务服务方面,联合了会展海关、长宁区人才局、区外事办、司法局、市场监管局、税务局等部门,整合了通关、人才、法律、税务、跨境流通等12类政务服务事项。企业有咨询或办事需要,通过线上预约把“最懂行”的委办局工作人员约到位于荟聚中心8楼的洽谈区,即便是容易让企业“发怵”的ODI也有虹桥商务区提供的咨询服务,为企业海外布局提供政策解读与流程指导。而上海会展中心海关更是将通关便利服务在此落地,符合条件的企业可享商品快速通关、关税优惠等政策红利。
“一口气”聚集这么多出海服务资源,得益于平台的共建机制——由长宁区商务委联合东虹桥集团、阿里国际站和英格卡集团共同打造,助力企业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布局中,提升国际竞争力。2000平方米的实体空间使其成为上海中心城区目前建设最早、规模最大、功能最全的企业出海综合服务平台,市外资协会、中信保、东方国际、东航物流、金杜律师事务所、飞书深诺、得斯威、挪威船级社、EqualOcean等9家在出海领域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机构与服务商已作为首批伙伴入驻,为企业解决合规风控、跨境金融、知识产权、地缘政治风险等核心需求。
“出海”平台选择与阿里巴巴国际站合作也颇有深意。阿里国际站(Alibaba.com)成立于1999年,是阿里巴巴集团的第一个业务,现已成为全球性的B2B数字贸易平台,业务覆盖全球190多个国家和地区,平台活跃买家超4800万家,服务全球20余万家供应商。背靠阿里云通义千问大模型等生成式AI技术,阿里国际站整合跨境供应链等出海环节的效能不断提升,能为中小企业提供更加经济、简单、高效的出海方案。
“落地长宁荟聚以来,我们的发展超出预期,如鱼得水。”阿里国际站华东大区总经理侯野接受记者采访时以风格服饰为例,这家传统外贸服饰企业第一次“上楼”来到出海服务中心咨询时,企业空有一身好产品,但对海外市场的渠道、法规和品牌营销一无所知。
为此,阿里国际站依托长宁出海平台,为企业制定了一揽子出海方案,包括通过长宁的跨境法律服务团队解决知识产权问题,通过阿里的海外渠道成功入驻国际电商平台,利用长宁丰富的国际化营销企业资源策划了在海外的本地化品牌推广活动,并快速建立起线上营销渠道。
“仅用2周,风格服饰就成功接到一个北欧品牌买家的订单。”在侯野看来,比企业“赚到钱”更令人欣喜的是,出海平台为企业匹配到的客户在品牌定位、设计风格、采购量级等方面均与此前风格服饰在线下展会获取的大牌客户画像高度吻合。“这意味着出海平台真的能为企业精准获客,提振的不仅是企业的信心,也是平台运营方底气。”
风貌区里“变”出创新生态
眼下,上海市企业“走出去”综合服务平台(长宁)分平台已集聚60余家优质服务商,在12个服务类别提供专业支撑。而优质服务商的集聚,离不开长宁持续向好的数字经济发展态势。
作为长宁区最鲜明的产业标识,“十四五”以来,长宁区累计集聚数字经济企业7000余家,核心产业软信服务业在“十四五”前四年对全区GDP增量的贡献率达47.7%,2024年营收达2648亿元,规模和增速均保持全市前列。
长宁区委书记张伟在发布会上表示,从在线新经济、“互联网+生活性服务业”到消费互联网,长宁区通过不断挖掘数字经济的新增长极,培育了以携程、拼多多等为代表的一批互联网龙头和链主企业,更积极拓展跨境电商、直播电商等新业态新模式,从而形成了当下“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企业发展图景。
从发布会上披露的长宁“十四五”阶段性成绩单来看,取得实效的举措不胜枚举:实施“总部增能行动”,“十四五”以来长宁累计新增跨国公司地区总部22家,各类总部和研发中心累计达153家;持续推出营商环境“八张特色牌”,获评全国首批、全市唯一的网络市场监管与服务示范区,颁发全国首张外商独资购物中心业态综合许可证;东虹桥片区税收年均增长13.6%,占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比重超40%……
面对中心城区日益显现的空间资源约束,长宁区充分挖潜城市更新推动产业载体焕新的可能性,通过开展历史风貌区保护式更新,推动愚园路、武夷路和上生·新所番禺路区域入选国家级、市级旅游休闲街区,翡悦里、新象限·武夷等一批城市更新项目成为人工智能、产业互联网、时尚创意企业青睐的办公地。
长宁区科委主任杨建安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通过在空间载体和产业导入上同步高标准建设“上海硅巷”科创街区,目前街区内不仅集聚了近900家创新型企业,培育出黑湖科技、西井科技等国家级、市级专精特新企业,还与中科院微系统所、硅酸盐所合作成立数字硅巷(上海)孵化器,加大集成电路应用创新概念验证中心等科技服务载体布局,正一步一个脚印地将“梧桐树下写代码,风貌区内搞科研,咖啡馆里开晨会,烟火气中聊创新”的愿景化为现实。
“烟火气”与“数字化”共融
无论是挖潜城市建成区资源打造“硅巷”,还是整合各方资源打造出海平台帮助企业链接全球市场,底层逻辑都是相通的:需求在哪里,服务就跟进到哪里。民生保障亦是此道理。
在老旧小区分布密集的玉屏南路,今年新落成的周家桥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成为改善周边居民生活品质的“关键阵地”。
地上地下共4层、总面积达5000平方米的这座活动中心是当之无愧的“社区会客厅”:一楼有多功能厅、接待台、“同周暖XIN屋”、周桥印迹展廊和综合网格工作站;二楼的9间功能教室中还有全市首个设有飞行、赛车、滑雪、划船等多个智慧运动项目的社区级智慧体育体验馆;位于地下的市民健身中心不仅有充足的乒乓球桌可举办街道老牌体育项目“敏之杯”社区乒乓球赛,还是上海首个社区级试点“帕友之家”,会定期开展帕金森乒乓球干预项目。
数字化转型的成果也日益丰富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质。“在长宁,居民吃早餐可以去AI食堂、AI早餐点,家门口就有智慧菜场。”长宁区委书记张伟描绘了一幅数字化与烟火气共融共生的真实生活图景,此外还有长宁正整区域推进的“养老院+互联网医院”建设、养老领域全国首批、上海唯一的国家智能社会治理实验基地等。
不仅有数字基础,长宁更有实实在在的城区面貌提升。“十四五”期间,长宁在率先完成二级以下旧里改造的基础上,推进“小梁薄板”房屋、不成套职工住宅改造提升,15个项目截至今年8月已完成10个。精品小区建设中,长宁也一体化统筹推进适老化设施提升、绿色节能嵌入、架空线入地、雨污分流改造、燃气旧管更换等项目,不断提升人居环境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