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幅度小一点,稳住。”长宁区周家桥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二楼的模拟飞行器很是抢手,71岁的居民陈漪洁全神贯注地操作着操纵杆。她身边的年轻教练时不时帮忙调整角度,“阿姨飞得不错,用了十来分钟就成功起飞了”。不只有陈阿姨,在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智体馆内,一群银发老者戴着耳机、握着方向盘模拟开赛车,与线上玩家竞速。
在沪上首个社区智慧体育健身体验馆里,一群老年人成了“头号玩家”——这个场景生动展现长宁区建设高品质“15分钟社区美好生活圈”的图景。记者从今天举行的“实干绘答卷接力新蓝图”上海“十四五”规划成果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获悉,长宁区作为上海唯一的区,入选全国第二批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全域推进先行区试点。
东虹桥片区的上海荟聚中心8楼,面积达2000平方米的上海市企业走出去综合服务平台(长宁)分平台自今年6月投入运营后,平台交易额达1.6亿美元。抢抓大虹桥战略机遇有了现实注脚。
发布会上,长宁区委书记张伟公布了一组亮眼数据:2024年,长宁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789亿元,是2020年的1.8倍,净增1228亿元。“十四五”前四年平均增长7.8%,位居全市第一;区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到180亿元,年均增长8.8%。其中,金虹桥国际中心这幢税收“百亿楼”,创下全市商务楼宇的“亩产奇迹”。产业规模方面已形成软件信息、交通运输、批发零售、租赁商务四个千亿级产业集群,软件信息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4.8%,位居全市第一。

抢抓大虹桥战略机遇
上海市企业走出去综合服务平台(长宁)分平台门口的墙面上列着首批合作伙伴,其中包括东方国际、东航物流、金杜律师事务所、飞书深诺、得斯威、挪威船级社等,在出海领域极具影响力的9家机构和服务商。
借平台之力“出海”,企业的效率有何提升?
记者获悉,该平台由长宁区商务委联合东虹桥集团、阿里国际站和英格卡集团共同打造。眼下,平台通过迭代人工智能技术,有效解决了双边信息不对称之难,同时提供一站式服务为“出海”降本增效。
阿里巴巴国际站相关负责人举例,荟聚7楼的企业“风格服饰”拥有出色产品,但对海外市场的渠道、法规、品牌营销一无所知。“依托长宁分平台,我们为其提供一站式出海解决方案。如用长宁的跨境法律服务团队解决其知识产权问题。用我们的海外渠道助其入驻国际站电商平台。该企业线上渠道建立仅2周,就成功接到一家北欧品牌买家的订单,实现‘线上精准获客’的开门红。”
长宁区商务委副主任金恺告诉记者:“平台不仅要助力中国商品走到海外,也要帮助设立在中国的外资企业把他们的商品输送到全国各地。”据了解,“十四五”以来,长宁累计新增跨国公司地区总部22家,各类总部和研发中心累计达153家。
平台打造,是长宁区持续推进企业出海总部集聚区建设的抓手,亦是抢抓大虹桥战略机遇的主动作为。“十四五”期间东虹桥片区税收年均增长13.6%,占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比重超40%。
“十四五”以来,长宁区继续加码核心竞争力。
全区电商平台交易总额达1.62万亿元,年均增长17.7%,占全市交易总额的三分之一。同时,长宁区立足数字经济、航空服务等发展基础,抢先布局产业互联网、低空经济等新赛道,画出经济发展的“第二曲线”。

让美好生活触手可及
从早上8点运营到晚上8点,这是周家桥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工作人员的工作“强度”;理由简单——空间太抢手。
载体主要功能区域为地下一层,地上三层,总建筑面积近5000平方米。记者观察发现,在充满科技感的空间内,银发居民充分融入。智慧书法教室内,教师正在教学篆刻,他的手部动作被投放到每一名学生课桌上的电子屏内,同样学生们的学习情况也通过桌上的硬件设备被一一反馈到教师讲台的电子屏上。有“银发”学生告诉记者:“很先进的硬件设备,但我们没有感受到数字鸿沟。”
周家桥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是街道建设“15分钟社区美好生活圈”的重点项目。放眼全区,“十四五”期间,长宁锚定宜居、宜业、宜游、宜学、宜养的目标,让美好生活触手可及。
比如宜居,长宁区通过优化“一张床、一间房、一套房”多层次租赁住房体系,累计供应“新时代城市建设者管理者之家”床位千余张;出台留学回国人员过渡期内租住人才公寓支持政策;建成中心城区规模最大的虹桥人才公寓,吸引4300多名青年人在此安居乐业。
又如宜业,长宁区构建“15分钟就业服务圈”,一批社区就业服务站点遍布全区,完成率居全市第一。
还如宜游,长宁打造了一批特色街区,其中新华历史风貌街区、愚园路风貌街区、上生·新所等每年吸引200多万游客打卡,成为城市旅游的新地标。
长宁区区长刘平表示,“十四五”以来,长宁区深入践行人民城市理念,下“绣花功夫”精心雕琢居住、公共和生态,让城区有颜值更有内涵、有“面子”更有“里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