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我国金融市场双向开放的关键一步,2021年9月24日,在债券通“北向通”平稳运行四年多的基础上,债券通“南向通”正式上线,标志着债券通实现双向通车。如今,这一机制已平稳运行满四周年。
四年来,从起步探索到优化扩容,债券通“南向通”在深化内地与香港金融互联互通、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等方面的作用持续显现。
“债券通‘南向通’促进了金融市场的国际化进程,增加了我国金融机构与国际市场的交流合作,提高了我国金融市场的国际竞争力。”景顺固定收益高级投资组合经理丁一飞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展望未来,“南向通”机制的不断完善和发展,预计将进一步加强我国金融市场与国际市场的互联互通,提供更加广阔的投资机会和创新产品,为我国金融体系的全球化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参与机构将扩容
通俗而言,债券通“南向通”是指内地机构投资者通过内地与香港基础服务机构连接,投资于香港债券市场的机制安排。
回顾四年发展历程,“南向通”从初期的探索起步,逐步走向优化与扩容,不仅持续深化内地与香港金融市场的互联互通,更为香港离岸人民币债券市场的蓬勃发展注入新动能。
彭博行业研究亚太区固定收益首席策略师陈伟利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南向通”机制的推出为内地投资者提供更多选择,也推动了人民币国际化的发展。
四年来,“南向通”在运行中不断优化,今年更是迎来了一项重要升级——参与机构扩容。
今年7月初,中国人民银行和香港金融管理局在债券通有限公司举办的“债券通周年论坛2025”上公布了三项对外开放优化措施。其中之一是完善债券通“南向通”运行机制,支持更多境内投资者走出去投资离岸债券市场,近期将扩大境内投资者范围至券商、基金、保险、理财等四类非银机构。
在彭博大中华区总裁汪大海看来,参与机构扩容为境内机构投资者提供了新的境外投资渠道,有助于优化资产配置,获得更具吸引力的投资回报。从长远看,这也将进一步增强人民币资产的国际吸引力。
“不同类别的投资者可以参与市场,能够给市场带来更多的活力和深度。”丁一飞表示,券商、基金、保险、理财与此前参与机构的投资风格不同,这也会促使更多的做市商来参与市场,从而更好地服务不同类型的投资者,这对现在做市商的服务内容和服务质量也会提出更高的要求。
托管数量及余额大幅增长
在投资者范围扩容的同时,债券通“南向通”的“吸金”魅力也在持续上升。上海清算所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9月末,也就是“南向通”刚开通时,通过金融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方式托管“南向通”债券仅35只,余额55.25亿元。
从最新公布的数据来看,截至2025年8月末,通过金融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方式托管“南向通”债券已达971只,余额5742.1亿元。托管数量、余额较2024年同期(909只,4763.3亿元)分别增长6.8%、20.5%,规模扩张趋势十分明显。
陈伟利表示,当前全球金融市场波动加剧,而人民币汇率相对稳定,“南向通”不仅可以扩大离岸人民币债券规模,还能吸引外资,提升市场流动性。预计市场规模还将持续增长,节奏循序渐进。
丁一飞表示,“南向通”进一步拓展了国内投资者在国际金融市场配置资产的空间,提升了他们获取海外投资机会的渠道。同时,“南向通”增加了我国金融机构与国际市场的交流合作,提高了我国金融市场的国际竞争力。
在取得显著成绩的同时,受访专家认为,“南向通”的运行机制可在下一步持续优化。
丁一飞认为,7月份“南向通”宣布增加参与的投资者种类,后续可持续扩大范围,逐步开放至个人投资者,提供更加广泛的参与机会和投资选择。这有助于促进投资者的资产配置多样化,进一步提升市场活力。同时,可进一步简化投资的流程,降低交易成本,吸引更多投资者参与,进一步增强市场流动性。还应持续加强信息沟通和透明度,向投资者提供准确、全面的市场信息,有助于不断提升市场信心和参与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