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国务院新闻办举行了一场高规格的发布会,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金融监管总局局长李云泽、中国证监会主席吴清等“一行一局一会”的负责人集体亮相,全面介绍了“十四五”时期我国金融业的发展成就。这场发布会信息量巨大,不仅展示了中国金融体系的硬实力,也清晰地描绘了未来发展的蓝图。作为一个关注经济动态的人,我觉得这背后透露出的信号非常值得我们深思。

资本市场“含科量”飙升与波动率下降
最让我感到振奋的是中国资本市场的蜕变。根据证监会主席吴清的介绍,“十四五”期间,资本市场不仅在规模上实现了突破——今年8月A股总市值首次突破100万亿元大关,更是在质量上发生了质的飞跃。一个关键指标是“A股科技板块市值占比已超过1/4”,这个比例已经明显超过了银行、非银金融和房地产三大传统行业市值的总和。这意味着,新上市的企业九成以上都是科技企业或高科技含量企业,市场的核心驱动力正在向科技创新倾斜。同时,A股市场的韧性显著增强,上证综指的年化波动率较“十三五”时期下降了2.8个百分点,降至15.9%。这说明市场不再像过去那样大起大落,抗风险能力更强了,这对于广大投资者来说无疑是个好消息。
金融风险防控成效显著,实现“动态清零”
过去几年,外界对中国金融风险,特别是地方债务和中小金融机构的风险有不少担忧。但从这次发布会上释放的信息来看,这些风险点得到了有效管控。金融监管总局局长李云泽明确指出,“相当部分省份已实现高风险中小机构‘动态清零’”,这是一个非常有力的定心丸。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也披露,截至今年6月末,与2023年初相比,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数量下降超过60%,金融债务规模下降超过50%。这些数据表明,通过“精准拆弹”和市场化法治化的手段,一些长期积累的风险正在被有序化解,金融体系的整体健康度和稳定性大大提升。
中长期资金加速入市,构建市场“压舱石”
一个健康的资本市场离不开稳定的资金来源。吴清主席特别强调了投资端改革的重大突破。截至今年8月底,各类中长期资金合计持有A股流通市值约21.4万亿元,比“十三五”末增长了32%。保险资金作为重要的耐心资本,其投资股票和权益类基金的规模已超5.4万亿元,较“十三五”末增长了85%。这背后是个人养老金制度推广至全国、保险资金长期投资改革等一系列政策的落地。这些“长钱”入市,不仅能为市场提供源源不断的活水,更能发挥“压舱石”和“稳定器”的作用,减少市场的短期投机行为,引导市场走向长期价值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