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业、保险业总资产超过500万亿元,5年来平均增长9%;
全球1000强银行中143家中资银行上榜,前10位我国占据六席;
信托、理财、保险资管机构管理资产近100万亿元,规模较“十三五”末翻了一番;
5年来,银行业、保险业为实体经济提供新增资金170万亿元;
保险业累计赔付9万亿元,较“十三五”时期增长61.7%;
保险资金投资股票和权益类基金超5.4万亿元,余额较“十三五”末增长85%……
金融监管总局局长李云泽9月22日在国新办“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详细解析金融业“十四五”发展质效。

为实体经济提供新增资金170万亿元
总体上看,金融行业高质量发展实现新跨越,综合实力更加雄厚,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显著提升。
李云泽表示,金融服务再上新台阶,融资主渠道作用有效发挥。5年来,银行业、保险业通过信贷、债券、股权等多种方式为实体经济提供新增资金170万亿元。
重点领域投放精准有力。他介绍,科研技术贷款、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基础设施贷款年均增长27.2%、21.7%和10.1%,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36万亿元,是“十三五”末的2.3倍,利率也下降了2个百分点。
为全力支持完成经济社会发展目标,金融业持续强化有效投资的融资保障。他提到,金融业为“十四五”102项重大工程项目提供充足资金支持,基础设施贷款余额54.5万亿元,较“十三五”末增长62%;充分发挥7000多亿元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作用,撬动社会投资9万多亿元。
此外,金融业还大力支持提振消费、新能源车险投保等民生领域的金融供给。据介绍,批发零售、住宿、餐饮等消费服务行业的贷款余额增长80%;车险累计承保机动车超16亿辆次,较“十三五”时期增长40%;新能源车车险好投保平台,推动实现愿保尽保,凡投必保,目前在保车辆超过4000万辆。
李云泽强调,民生保障显著增强,保险业累计赔付9万亿元,较“十三五”时期增长61.7%。
一方面,强化科技保险保障,累计提供风险保障超过10万亿元;首台套、首批次保险支持创新应用项目3600个,为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保驾护航。另一方面,农业保险为8亿户次农户提供风险保障,商业养老、健康保险积累准备金11万亿元,金融服务覆盖面持续扩大。
培育壮大耐心资本,助力资本市场稳定健康发展。他表示,保险资金投资股票和权益类基金超5.4万亿元,余额较“十三五”末增长85%。
相当部分省份已实现高风险中小机构“动态清零”
五年来,机构监管、行为监管、功能监管、穿透式监管、持续监管“五大监管”得到全面强化。
“监管合力加快凝聚,无论中小金融机构改革化险,还是房地产、小微企业两项融资协调机制,央地协同、部门联动更加密切,形成了同责共担、同题共答、同向发力的生动局面。”李云泽说。
积极助力化解房地产和地方债风险,持续推动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他透露,已为保障性住房等三大工程提供资金支持超1.6万亿元,租赁性住房贷款年均增长52%。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白名单”项目贷款超过7万亿元,支持近2000万套住房建设交付,有力保障广大购房人的合法权益。
金融机构改革化险有序推进。“稳妥处置高风险机构,在重点地区一省一策形成改革化险方案,综合采取兼并重组、在线修复、市场退出等多种方式有力有序推进实施。”李云泽说。
具体来看:五年来,农信社改革蹄疾步稳,过半省份组建省级法人机构;城商行改革重组有序实施,股份制银行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保险、资管等机构加快回归本源,功能定位不断增强,中小金融机构减量提质成效明显,区域布局持续优化。
在此过程中,金融监管部门坚持严格执法,敢于亮剑。包括:对41家重点机构实施提级监管,同时下放112家中小保险机构监管权限,聚焦影响金融稳定的关键事、造成重大金融风险的关键人、破坏市场秩序的关键行为,果断出手,形成震慑,真正做到长牙带刺,有棱有角;累计处罚机构2万家次、责任人3.6万人次,罚没金额210亿元。
据他介绍,5年来处置不良资产较“十三五”时期增加超过40%,行业抵御风险的资本和拨备总规模超过50万亿元,应对各类挑战的基础更牢,韧性更强,底气更足。
“当前,无论是高风险机构数量还是高风险资产规模都较峰值大幅压降,在金融体系中占比都比较小,风险完全可控。”李云泽表示,相当部分省份已实现高风险中小机构“动态清零”。
金融业内生发展动力持续增强。他介绍,保险业实施预定利率与市场利率挂钩及动态调整机制,推动车险综合改革,深入开展“报行合一”,寿险公司2024年以来压降成本3500亿元,财险公司综合成本率降至近10年最低水平,费用率更是创20年来新低。
“最近,我们也注意到一些外资投行的研究报告指出,近年来中国高风险金融资产规模大幅下降,今后两年还将进一步下降。因此,他们也认为中国金融风险防控化解成效是显著的,风险是可控的。”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