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当地时间17日宣布,将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下调25个基点,降至4%至4.25%之间的水平,本次发布会上并没有提供太多额外信息,继续强调就业下行风险加大,通胀上行风险减少,支持继续预防式降息但仍是走一步看一步。虽然说会议前其实全球资产包括港股在内已经对本月降息 25bp 有充分定价,但是港股尤其是港股科技方向还是在降息前一天迎来了放量的上涨,当前投资者最关注的还是两个问题?(1)后续降息的空间多大?(2)港股科技会怎么走?
首先围绕后续降息空间,从会议信息来看,本轮降息的核心逻辑仍是政策正常化,即逐步回归中性利率,,为年内连续三次降息和125bp的降息空间奠定基础。一方面,点阵图预示降息路径仅小幅提速、终点未变;另一方面,鲍威尔强调当前并未放弃限制性立场。鉴于关税的长期影响和就业市场疲软,2026年美国经济下行风险更为突出,实际降息次数很可能超过当前预期。
简单说完后续降息空间,很多投资者朋友们都比较好奇,那么降息利好兑现后,港股科技是不是要等下一轮降息周期再进行配置呢?非也,除了受益于全球流动性充裕和外资回流以外,港股科技还坐拥三大逻辑主线做支撑。
1、港股科技龙头标的,传统业务呈现触底改善的迹象
今年以来,美团、京东、阿里巴巴在外卖领域展开了高额补贴竞争,其第二季度财报均反映出利润空间受到挤压。9月9日,市场监管总局在例行发布会上表示,已约谈主要外卖平台。相关平台积极响应,集体承诺将严格遵守法律法规,杜绝不正当竞争,抵制恶性补贴,共同促进行业规范有序发展。持续数月压制港股科技互联网龙头的“外卖大战”有望走向终结。
2、港股科技或将重归AI叙事、科技成长叙事
从AI领域的进展来看,本轮叙事核心正围绕通用大模型与云计算展开,港股科技龙头如阿里巴巴、百度等已率先发力,推动AI商业化进入快车道。
阿里巴巴在大模型与云服务的赋能下成为了本轮AI叙事的排头兵,其新发布的Qwen3-Next架构在性能提升的同时实现成本大幅下降。此外,最关键的还是来自于其Capex的提振,今年二季度,阿里在AI与云相关资本开支达386亿元,推动云收入同比增长26%,AI相关收入占外部商业化收入已超20%。此外,百度AI业务也持续加速,二季度AI新业务收入突破100亿元,同比增长34%。
部分港股科技龙头的 AI 布局情况

数据来源:公司公告,浙商证券研究所
3、更便宜的科技资产:港股科技补涨逻辑
在阿里带领港股科技叙事突然反转的背景下,市场上大多数资金还没跟上转变,内资+外资的仓位配置上都是低配港股科技股,加上大多数科技股还没怎么涨,例如小米、比亚迪、美团、理想汽车等。从本轮AH股科技板块涨幅对比来看,Q3创业板50指数大涨42%,科创综指上涨26.5%,同期中证港股通科技的涨幅只有12.1%,甚至低于沪深300,当前虽然受到降息催化有所上涨,但较A股核心科技指数仍有较大增长空间。

从估值维度来看,中证港股通科技指数处于近三年低估值阶段,而其他指数近三年的估值高分位。

数据来源:iFinD,日期截止至2025年9月12日
在确定好方向后,那么多港股科技的标的,我们该怎么选呢?
优选和产业趋势更吻合,弹性更优的标的,首先从指数本身的特征来看,港股科技ETF(159751)紧密跟踪的中证港股通科技更加聚焦港股核心科技资产(电子、汽车、医药)的同时,行业配置也更加均衡。今年以来,中证港股通科技指数领涨港股科技类指数,主要也是源于其均衡的行业分布。中证港股通科技指数成分股主要分布在港股互联网、港股汽车及港股创新药等核心产业,在其他同类指数高集中分布的电子、传媒及计算机相对低配,在汽车、医药生物中相对高配,实现行业均衡化,避开拥挤的同时有利于捕捉各行业的阶段性行情。

从指数的弹性表现来看,中证港股通科技指数今年以来累计上涨49.32%,近一年累计上涨93.07%,均位列同类涨幅第一!回顾历史表现,2015-2017年以及2025年年初的两轮港股主升浪行情中,中证港股通科技指数弹性在同类指数中均相对领先。


整体而言,在年内继续降息预期叠加港股科技产业趋势已形成独立逻辑的大背景下,借道高弹性的港股科技ETF(159751)或可更好把握本轮港股科技的补涨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