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兴技术的发展往往离不开资本的投入。如今,人工智能被很多人视为塑造未来的核心驱动力,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投资热潮。然而,一个问题也随之浮现:什么样的资本能够真正撑起人工智能的明天?
国务院此前印发的《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明确提出,加大人工智能领域金融和财政支持力度,发展壮大长期资本、耐心资本、战略资本,完善风险分担和投资退出机制,充分发挥财政资金、政府采购等政策作用。
为什么要强调发展壮大耐心资本?耐心资本是专注于长期投资的资本形式,不以追求短期收益为首要目标,而更重视长期回报的项目或投资活动,通常不受市场短期波动干扰,是对资本回报有较长期限展望且对风险有较高承受力的资本。
“耐心”二字是关键,耐心资本不追求赚快钱,却往往能够赚长钱。由于长期专注于特定领域,耐心资本往往能够做到与科技企业创新共舞,在赋能科技创新过程中收获“耐心溢价”。人工智能企业的核心价值通常体现为无形资产,像核心算法、数据资源和人才团队等。耐心资本更关注企业长期的技术潜力,愿意为这些“软资产”投资,使得企业能够专心投入研发、积累数据、吸引人才,构建起核心竞争力,从而收获长期回报。
不同资本的特点是多样的,有颇具耐心、长期投资的,也有比较急躁、看重眼前、喜欢“快进快出”的。历史上曾有过深刻的教训,“没耐心”的资本一拥而上,结果往往是一地鸡毛。如今的“人工智能热”很容易让人联想起昔日的互联网泡沫。20世纪90年代末,互联网作为席卷资本市场的时髦概念,尤其在美国股市中掀起热潮。大量资本“快进快出”,涌入被严重高估的科技企业,其中许多企业并不具备盈利能力,却吸收了巨额的投机性投资。最终泡沫破裂,资本急速撤离,给当时的互联网行业发展带来了沉重的打击。
当前我国人工智能产业在应用层面已有突破,但是在底层架构、核心算法、高端芯片等方面,仍需要长期、稳定、专注的资本投入,需要资本“耐下心来”。人工智能作为前沿科技领域,具有研发周期长、不确定性高、前期投入大等特点。如果没有耐心资本的持续支持,很多人工智能技术将难以跨越从实验室到市场的“死亡之谷”,无法实现真正的产品化与商业化,距离“飞入寻常百姓家”依然遥远。甚至在“快进快出”的投机资本驱动下,一些不成熟的技术为追求快速变现可能被仓促推向市场,引发难以预料的风险。反之,若有长期、稳定且专注的资本予以支持,人工智能技术可以获得更加充分的研发时间与试错空间,从而夯实基础、稳步迭代,最终实现高质量的落地应用,真正赋能千行百业。
总而言之,人工智能发展少不了“耐心”——不急于求成,不惑于短期波动,持之以恒,脚踏实地。培育壮大耐心资本,不仅要求投资机构坚持长期视野、着眼未来回报,更需要营造有利于资本“耐下心来”的环境。通过完善资本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的支持政策,构建起覆盖科技创新全周期的金融服务体系,促进资金、技术、人才、项目等关键创新要素有序流动,让人工智能从热门概念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在全球科技竞争中占据主动、赢得未来。